畢儒和進行烙畫創作。
《雄雞》
《秋庭戲樂圖》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走進寧津縣時集鎮尹畢曹村村民畢儒和的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金陵十二釵》。畫作中,無論是“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的黛玉,還是“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的妙玉以及“金陵十二釵”中的其他女子,均被他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很難想象這些畫竟出自75歲老人之手。
出差巧遇初識烙畫
1987年,那時還在寧津縣道口鄉工作的畢儒和到青島出差,他發現有人帶了一塊三合板,上面有一幅立體感很強的繪畫,經問詢,他才知道這就是烙畫。回來之后,早年喜歡寫字畫畫、博覽群書的他就在工作之余開始留意烙畫,練習烙畫。年過不惑的畢儒和經過兩年的摸索和準備,從1989年開始了木板烙畫的創作。
烙畫古稱“火針刺繡”,近名“火筆畫”“燙畫”等,是一種比較稀有的畫種。之所以稀有是因為難以把握火候,烙印顏色深淺、遠近層次如何把握,中間的顏色如何過渡,需要長時間的摸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沒有現成教材和老師的輔導下,畢儒和經過潛心鉆研,逐漸摸索出了一套烙畫技巧。一幅烙畫作品要經過構思、線描、皺法、擦、染等五個步驟,山水、樹木、人物、花鳥等題材需要多種技法,而烙鐵如同畫筆一樣就有幾個,畫不同的部位需要寬、厚、尖、薄的烙鐵。畢儒和介紹說:“初學的那幾年,烙壞的三合板成堆,用壞的烙鐵也有十幾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