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是采茶的繁忙季節。
“背著背簍,戴著草帽,和同伴有說有笑地穿梭在綠油油的茶園中……”每年的此時,這樣的情景總是不經意間浮現在陳德鳳的腦海中。陳德鳳,福建閩北人,一名“80后”,來北方打拼已有10多年的時間,目前在我市金華茶城經營著一家茶店。她的家鄉盛產茶葉,她從12歲開始便背著背簍上山去采茶,茶香伴著她長大,采茶也成為她成長中的重要經歷。如今的陳德鳳,雖已為人婦、為人母,看上去卻仍如綠茶般清新自然。
◎12歲背起竹簍采茶
陳德鳳的家鄉閩北茶平鄉茶平村盛產茶葉,家家戶戶都種著茶葉。和當地的茶農一樣,她的家族世代靠種茶葉為生。在5歲時,父親和叔叔經營著一家國營茶廠;在她12歲的時候,茶廠承包到個人,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陳德鳳開始第一次采茶經歷。
“第一次采茶,我是跟著父母去的,早上6點多鐘我們就背上背簍,戴上草帽,穿上舊衣服出發了。”步入茶園,置身茶山中,枝繁葉茂的茶葉,沁人心脾的茶香,給陳德鳳的童年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大人們的手特別快,他們穿梭在茶葉中,把采到的茶葉輕輕往背簍里一扔,不一會兒背簍便滿了。”陳德鳳說,“我們小孩的效率比大人低很多,但是小孩采得更漂亮,兩葉一芯,一根一根地采,采得特別仔細。”
當年采茶的情景陳德鳳至今歷歷在目。在她的家鄉,茶葉種植的品種比較多,有6號茶、綠茶、大白茶、小茶等。“茶葉是分季節的,和天氣有很大關系,以清明為節點,分為明前茶和明后茶,明前茶和明后茶的茶質不一樣。一般茶葉清明前量少,茶葉很細、很小,品質較好,價格也比較高;清明后隨著氣溫的升高,茶葉長得較快,葉子增多,量也較大,茶質則不如明前茶。”陳德鳳說。
就像北方有“麥收假”,在陳德鳳的家鄉,春茶上市時,大概在4月份的時候學校會給學生放假。“除了這個假期,上學期間,我們都是利用周末的時間采茶。”陳德鳳介紹,采茶的女士居多,男士很少采茶,他們大都是在加工茶葉或者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