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4歲的肖林,目前擔任該公司的技術研發中心總監。以玉米為原料,她已從事新產品科研攻關有12年的時間了。肖林堅持和研發人員們忙碌在實驗室,對纖維素乙醇的生產工藝進行優化試驗。她一絲不茍地分析參數,對比數據,力爭盡快攻克非糧乙醇“高效低成本”的核心技術。
“現在行業里6至7噸秸稈生產1噸乙醇,我們用木糖渣大概5噸生產1噸乙醇,但是從原料成分來說,理論值基本上3噸就能做,所以3噸和5噸之間還存在比較大的空間,我們必須通過科技手段,縮小差距,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把玉米芯資源各種成分吃干榨凈。 ”肖林說。
2001年龍力公司成立,此時大學剛剛畢業的肖林成為企業一名普通科研人員。當時企業才起步,沒有自主創新能力,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將大中專院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到工業化生產中。1噸價格僅為300元的玉米芯,通過科技提取,產出125千克低聚木糖后,價格競達到1萬多元。科技在生產中的巨大威力,激發著以肖林為主力的研發人員們更加積極努力地進行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伴隨而來的是木糖、木糖醇、阿拉伯糖等越來越多的新產品從實驗室走向車間、走向市場。到現在,小小的玉米芯在龍力公司能夠生產出6大系列、20多種功能糖產品,價值也實現了百倍翻番,肖林也由普通科研人員成長為中共黨員和企業研發中心總監。
在功能糖領域取得些許成績后,2005年龍力公司把目光投向玉米“全株利用”。肖林的研發對象也由玉米芯轉向玉米芯廢渣、玉米粒、玉米秸稈,研發出的產品也逐漸由功能糖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拓展。身為黨員的她,更是身先士卒,帶領科研團隊攻克一個個難題。截至目前,肖林已參與攻關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百余項,其中“玉米芯酶法制備低聚木糖”和“工業纖維廢渣生產乙醇”兩大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其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然而科技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止,工業廢渣生產乙醇后的廢水還可發電,固體廢物還可提取木質素等。“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這句話對我們科研人員來說,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不懈的努力,通過科技的手段來改變所謂的垃圾,讓它資源化,同時讓它變成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 ”為把玉米吃干榨凈式利用,肖林將不懈研發、奔跑下去。
□本報通訊員 高汝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