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綱老人和兒子李新京在探討書法。
李新京書法作品
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劉集小區,一提起李國綱老人,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寫得一手好字”,進而想到的便是“他家三代都寫得一手漂亮字”。
日前,記者走進劉集小區,聆聽李家三代人的“書法情結”。
三代人都癡迷墨寶
李國綱今年89歲,精神矍鑠,他當過教師、在供銷社工作過,1962年“大下放”成了一名農民,但是不管做什么,他的書法一直沒有放棄,保持著每天練習書法的習慣。
說起李國綱的書法淵源,和他的父親有很大的關系。“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每天睜開眼就看到爺爺、爸爸在寫字。”李國綱的兒子李新京介紹說,爺爺李鳳池教了一輩子書,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他上世紀30年代在私塾教書,1958年起在劉集完小教書。93歲去世,教書教到90歲,村里大多數人都是爺爺的學生。在祖輩的熏陶下,58歲的李新京也有一種書法情結,內退后的他每天以墨寶為伴,精研書法。
為練書法改變居住格局
李家癡迷書法的事情遠近皆知,與此一同聞名的還有他家與眾不同的居住格局。“農村一般家庭的炕是靠南的,在窗戶底下,桌子在北面;俺家不同,炕在北面,窗臺底下是桌子。”李新京回憶說,“窗戶底下亮堂,把桌子安排在這里便于寫字,從我記事起一直這樣。”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李國綱住上了樓房,練習書法的條件也更好了。“他每天以寫字為業,像上班一樣,看看書,看看新聞,練練毛筆字。每到集日他都要去趕集,不是去買吃的,而是去買書。他買別的不舍得,買書最舍得。”李新京說,父親最擅長楷書,書法內容以唐詩和毛主席詩詞為主。
免費為鄰里寫對聯幾十年
李國綱的楷書曾在1991年德州市首次農民書法、繪畫、篆刻、剪紙展覽中獲得二等獎。
那次得獎后,他成了村里的一位名人,村里“紅白喜事”都請他來寫對聯。“逢年過節,爸爸都會自己搭紙、搭墨,把寫好的對聯給周邊鄰居送過去。”李新京說,為鄰里免費寫對聯已經堅持幾十年了,“上世紀80年代前是爺爺寫,一寫就是幾十年,上世紀80年代后父親開始寫,一直寫到現在。”
李新京內退前從事刑偵工作,從小在家庭的熏染下與書法結緣,小學、中學寫得一手好粉筆字,是班級、校園板報的骨干力量。他的鋼筆字也寫得非常好,工作期間,他所寫的“拘留證”都比別人寫得漂亮一些。
2009年,李新京內退后,開始有時間練習毛筆字,他擅長草書,每天在閣樓練字成了他最大的興趣。“中國的書法博大精深,練書法不一定要成為書法家,重要的是要將書法這門藝術傳承下去。”李新京說。
??? □記者 楊碩 劉振興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