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城里去”帶來新的開始
張志軍是寧津縣劉營伍鄉人,傳統觀念讓他羞于在公眾面前表演。會唱呂劇,是他一個“不能說的秘密”。“我自學了十幾年,第一次演出卻是四年前的事。”張志軍回憶說。
2008年,張志軍只身一人來到德城區打工。當年夏天,他在東風路與湖濱大道交匯處的“和諧園”結識了一群呂劇“票友”。最初,他只是跟會唱的幾位“票友”表演“雙簧”,負責動作。后來,在大家的鼓勵下,他漸漸開始放膽以反串角色兼顧演與唱?!暗谝淮伪硌莸臅r候,緊張的好像腿都不是自己的了。”最初,在確認圍觀的人中沒有熟人的情況下,張志軍才肯默念著“不緊張”登場表演。他的反串角色深入人心,粉絲也逐漸多了,有了“知名度”,他就有了信心?,F在,只要有戲迷說“小張,來一段吧!”他就能立刻調整儀態,化身為“李二嫂”。
“不會讓呂劇在我面前消失”
“要是能早10年來到這里,沒準我已經上星光大道了?!睆堉拒娬f。他和有“德州阿寶”之稱李相銀是老熟人。兩個人都是搬到德城區后,才從“不敢說自己會”到“敢演敢唱”。這樣的變化不僅是因為市區有公園等表演場所,還因為德城區獨有的文化氛圍。為了保證演出狀態,張志軍不僅每天一早要吊嗓子,還“戒”掉了原本最喜愛的辣椒,太酸和太甜的東西,他也不吃。由于早年的經歷,他甚至對李二嫂改嫁中納鞋底的動作進行了改良,使動作“兼顧藝術的美感和現實的動感”。
張志軍說,他這樣做也是為了回報“粉絲”們的厚愛。由于他基本每次演出都裝扮整齊,一場演出下來,難免汗濕衣襟。每當這個時候,總會有些熱心的老人遞來手帕、茶水,讓他“擦擦汗”、“潤潤喉”,甚至有些老人還提出幫他洗戲服。
“其實,這都是戲迷們熱愛呂劇的表現?!备已輹?,張志軍逐漸產生了一種使命感。呂劇源于山東北部,是地地道道的山東文化,曾風靡一時,但如今卻很難聽到、看到呂劇表演,就更別提有什么流派了。張志軍擔心這樣下去,十幾年后呂劇就會像“山東梆子”一樣只存在于博物館里,而不再是鮮活的藝術。
今年元宵節,張志軍回到寧津縣的老家,表演了他拿手劇目的選段。他的表演頗受同村人的喜愛,村里花大價錢請來的演出隊淪為張志軍的“暖場隊”,他連唱了三天三夜。四年后,張志軍和他的呂劇終于徹底征服了他曾經“懼怕”的人們。
“下一步,我準備回老家開個呂劇的學習班。我不是專家,也可能教得不太好,但至少我不會讓呂劇在我面前消失。”張志軍說。
□實習生 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