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筆者(二排中)同知青們在“點”上合影。
?
??? 40年前,我在禹城縣 (1993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倫鎮公社工作過六、七年。駐過村、蹲過點,主持過機關工作,也帶民工上過河。有一段時間,組織上分配我負責知青工作,日子不長但感觸頗多。
??? 文革初期,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來自山東省革委會商業局、糧食局 (現為山東省商業廳、糧食廳)的十幾位初中畢業的干部子女分到倫鎮公社牌子大隊。牌子大隊人少地多,生產條件落后,而且村子經濟極度貧困。政府撥款,農村社隊施工,為他們蓋起5間土木結構的新房,購置了生活用品,并按國家有關政策落實他們的口糧計劃 (待秋麥收獲季節按政策參加生產隊工分搶糧),倫鎮公社的牌子知青點就這樣建成了。
??? 對這伙習慣了省城舒適生活、身體嬌嫩的青年男女來說,初來相對貧困落后的農村生活,無疑是一種嚴峻的考驗。但他們卻有一股 “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他們堅信,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定能大有作為,這是 “扎根農村干革命”的必要性。我們組織他們學習有關文件,宣講 “農村三大革命”運動的光輝前景,邀請貧下中農作 “憶苦思甜”報告,這讓他們心情萬分激動,一個個擦拳磨掌地表示要為改變農村落后面貌,貢獻自己青春的光和熱,決心在實踐中 “流身汗、扒層皮、掉斤肉、滾身泥”。他們虛心學習,認真向老農請教,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掌握了一些基本農活,也逐漸適應了本地的生活習俗。干部和群眾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上級有關領導也肯定了我們牌子知青點的工作。
??? 日子一長,碰到一些具體困難,這個特殊群體就有點吃不消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惡劣的農村環境,匱乏的物質文化生活和單調刻板的生活模式,使他們逐步變得煩躁、失望和彷徨。 “病號”日益增多,回濟探親超假、矛盾摩擦、打架斗毆不斷。 “摁下葫蘆瓢起來”,牌子大隊黨支部書記李玉成、大隊長許美甫找到我滿口牢騷大倒苦水,我們都產生了憂愁和悲觀情緒。
??? 第二年春天,因病或其他原因被批準回城的走了一半,剩下的更不安心。
??? 知青點有位姑娘叫小仲,因長期體力勞動加上失眠休息不好,本來內向的性格更出現了偏執。日常生活中同鄰村一位油嘴滑舌、好吃懶做的青年,由相識到相戀,后來竟發展到 “非他不嫁”的地步。在那個談 “情”色變的年代,這還了得。我們對小仲姑娘學文件講政策,結果苦口規勸,毫無效果,只有逐級上報。最后,德州地革委政治部,慎重研究同意,才 “成全”了這樁姻緣。小仲婚后新鮮了幾天,由于脫離集體、失缺疏導,生活散漫,病情更加嚴重,春節當天不過年,跑到灣里冰上打 “嘎嘎”,因此公婆嫌棄、丈夫打罵,婚姻破裂,按政策離異,回了省城。
??? 知青小傅的母親是省廳一位處級干部,思念兒子乘火車到禹城,又租車去倫鎮,我們派農民拉地排車送她去牌子知青點看兒子。回到鎮上向我們機關干部千恩萬謝,背書般地對我們說:“感謝地方組織安排知青生活好、勞動好、鍛煉好”,并表示希望她兒子和伙伴們 “在階級斗爭的風口浪尖上摔打磨煉,茁壯成長,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堅強的接班人”。讓我們不知如何回答好。
??? 知青點的組長張麗云,是位端莊秀麗、正直善良的姑娘,她任勞任怨、埋頭苦干、工作認真負責、勞動保質保量。幾年的鍛煉成績顯著、威信極高,得到干部群眾的認可和贊揚。我們發展她入了黨。直到落實中央有關知青政策,她才最后一個離開知青點回到省城濟南。
□劉在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