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縣有位61歲的老人,曾參軍入伍,經歷過珍寶島反擊戰,并在退伍后動員4名親屬入伍,續寫著——
在陵縣經濟開發區孫家洼村,有個有名的“光榮之家”,這個家庭三代人共有6人參軍。
“我三舅、我和弟弟,以及我的兩個兒子、一個外甥,雖然參軍原因各不相同,但是都與部隊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講述起自家的軍人“家史”,61歲的孫德勝不無感慨地說。
親人犧牲,懷著崇敬入伍
孫德勝的三舅王明金是一名八路軍戰士。 1942年,日軍來到陵縣王蠻村掃蕩,逼迫老百姓交糧交錢,還把他們趕到曬麥場,捆綁起來倒灌涼水。王明金所在的隊伍在此與敵展開激烈的戰斗。王明金見鄉親們受到迫害,怒火中燒,奮勇殺敵,在戰斗中不幸犧牲。
正是在王明金事跡的感染下,孫德勝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著特殊的感情。 1969年,17歲的孫德勝參軍入伍。
參加珍寶島反擊戰
1969年3月,珍寶島反擊戰打響了,剛入伍的孫德勝參加了戰斗。
當時,孫德勝是炮兵連的一名戰士,夜里挖戰壕,白天戰斗,餓了抓一把雪就一口餅干。 3月15日,中蘇雙方的邊防部隊再次發生武裝沖突,蘇軍動用了坦克、裝甲車、飛機、“冰雹”火箭炮。看著前方燃起的炮火,聽著耳邊呼嘯的子彈聲,孫德勝沒有絲毫退縮。戰斗結束后,孫德勝受到連通令嘉獎和團通令嘉獎。
孫德勝至今清晰地記得,當時,食不果腹的老百姓把家里僅有的食物全部拿出來給他們,就連新婚床鋪都讓了出來。他還清晰地記得犧牲在冰天雪地里的戰友的模樣,其中有一位是來自武城縣的張恩亭,兩人入伍時還談笑風生地坐同一輛車到部隊報到,戰斗結束后,孫德勝卻懷著一腔悲痛告別了戰友的亡靈。這些刻骨銘心的經歷深深地觸動了孫德勝,他為自己身為軍人而感到神圣與自豪。
和平年代,動員4名親屬入伍
1975年,孫德勝退伍返鄉,6年的部隊生涯是他最刻骨銘心的一段人生經歷,即便脫下了軍裝,可是軍人的精神已經在他身上生根發芽,他更希望這種精神能延續下去,于是動員親屬入伍。
孫德勝第一個動員的是弟弟孫德躍。聽著哥哥講述的精彩的部隊生活,孫德躍心動了。1977年參軍的孫德躍入伍后給哥哥的第一封信中寫道:“哥,部隊給我的任務是放豬,根本沒有你說得那么精彩。 ”孫德勝回信鼓勵他:“放豬也是一項任務,是對你的考驗鍛煉,作為一名軍人要保證完成每一項任務。 ”3個月后,孫德躍因表現突出進入燈塔班,后來成為班長,他在來信中說:“哥,感謝你鼓勵我入伍,我熱愛這里,愿把青春奉獻給軍營。 ”
1982年,孫德勝動員外甥田洪軍入伍;1996年,動員剛滿18歲的兒子孫豐金入伍;后又動員小兒子孫豐平入伍。有人勸孫德勝:現在時代變了,年輕人當兵不如打工,能掙到錢才實惠。孫德勝對此非常反對,用他的話說:“耽誤掙兩年錢不礙事,當幾年兵那可是一輩子的精神財富。
“豐平現在是二期士官了,經常打電話給我講部隊里的事情。部隊是個大熔爐,年輕人都應該到部隊鍛煉,增長見識,磨練意志。 ”孫德勝說。
□本報通訊員 任曉敏 穆修奇 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