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鄭乃春 攝影報道
??? 用頭發絲般細的紗線來穿針,巧手的小姑娘也不一定能行。可對于92歲的張俊才老人來說,簡直不在話下。
??? 不戴老花鏡,不用旁人幫忙,張俊才老人眼不花,手不抖,二十多秒的功夫,一根細細的紗線頭瞬間穿過了針眼。11月12日,記者在張俊才老人家采訪時,她的現場“表演”讓記者大為佩服:這哪像一個耄耋老人,簡直比小姑娘還利索。
七個兒女,年輕時擺攤維持生計
??? 張俊才老人出生于1921年,育有三兒兩女。以前一直居住在火車站出站口東邊的一排小平房里,現在已經被改造成了小廣場。“孩子多,家里條件又不好。年輕的時候,就在家門口擺個攤,靠賣瓜子、鹵雞蛋等小食品維持生計。”張俊才回憶說,有一次,一場大風吹來,光顧著回家關門照看孩子了,回來水果攤被風吹沒了。最后,只在鐵道邊上(現在東風路地下橋)找到一只破籮筐,損失了十幾元錢,那時候十幾塊錢相當于半年白忙活。為此,家里好幾個月沒舍得買油吃。
??? 那時候,張俊才的丈夫在向陽公社開的一家茶館(現在的馬市街)上班,一天工作8小時,三個人倒班上。一壺茶一個“大子”(一毛錢相當于23個大子),也就是說賣23壺茶才能掙到1毛錢,一個月下來,也不過幾塊錢的收入。一家七口人的生活過得很是緊巴,平時沒事的時候,幾個孩子還過去幫著燒水。至今,張俊才老人的三女兒都清晰地記得父親當時工作過的小茶館。
逢年過節,還會喝上一小杯白酒
??? 上世紀90年代初,火車站前小廣場擴建。張俊才老人的四間老房子拆遷,老兩口搬到北園小區,住上了樓房。此時,張俊才老人的5個孩子已經先后成家。“這幾個孩子都很孝順,我也不缺吃不缺喝。”談起個人生活,張俊才老人很是知足。搬進新房子4年后,老伴去世了。幾個孩子輪流過來照顧老人,近兩年大兒子兩口子退休,孩子也結婚了,就搬過來陪我一起住。
??? 老人年齡大了,走遠路容易累。前幾天,三女兒劉金萍給她買來一輛高檔輪椅,11日那天,女兒推著老人逛了下兒童樂園。近日,計劃著陪老人逛逛銀座、德百。“每逢周末,張俊才家里非常熱鬧,孫子、孫女一起過來看望老人。逢年過節,張俊才還喝上一小杯白酒。”鄰居王大爺告訴記者,張俊才老人這是托了兒女們的福啊!
心胸豁達,一輩子幾乎沒生過氣
??? 對于92歲高齡的老人來說,除了兒女孝順、心態好,飲食規律也是張俊才老人長壽的秘訣。
??? 劉金萍告訴記者,老人每天都會睡上半小時的午覺。下午三四點鐘就會在小區里溜達一會,和鄰居拉拉呱,說說話,五點左右準時回家,幫著家人做飯、洗菜等。老人對吃穿從不挑剔,最怕的就是兒女們花錢。“喝個粥,吃個青菜,更有利于消化。這是我母親經常說的一句話。”
??? 張俊才老人的作息時間非常規律,幾十年來除了特殊情況,每天早上都是六點左右起床,晚上九點休息,中午小睡一會兒。“只有這樣,身體才能有規律的運轉,疾病自然不會來了。”張俊才老人樂呵呵地說。
??? 很多老人說起長壽秘訣,心胸開闊豁達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原因,張俊才老人這方面做得也更好。“一輩子幾乎沒生過氣,日子好時不得意忘形,日子壞時知足常樂。每天開開心心的最重要,別整天讓自己生悶氣。”老人笑呵呵地說,年輕人工作壓力大,更要學會豁達。
??? 除了生活自理外,老人一直勞動不輟,92歲了還能干很多活,現在縫個鞋墊、做個家務更是沒歇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