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德州農村,男婚女嫁基本上是由父母包辦。在武城魯權屯公社王賢屯村,17歲的師家林放學回家,母親告訴他下個月結婚,雖對婚姻一知半解,他還是邊上學邊幫著家里籌備婚事。
鄰村18歲的崔蘭芬正在家里紡線,聞聽婚訊時也有點驚訝,“十七八歲還都是孩子,但那個年代都是十六七就結婚了,所以父母給訂好了,我們也就聽從安排。”
12月10日,深冬溫暖的陽光下,機床廠宿舍81歲的崔蘭芬老人坐在床邊,微笑著回憶年少時有點青澀的婚姻生活,80歲的老伴師家林陪在一旁,不時插上一兩句話。
33年“牛郎織女”般聚少離多
“那時候人們的思想很傳統,即便結了婚也沒有太多交流,倆人說起話來都很客氣,說的也都是些家長里短的生活瑣事。彼此還沒真正熟悉起來,就開始了我在家種地他在學校念書的兩地生活。”崔蘭芬說。
婚后,師家林在離家三十多里地的學校繼續著高中學業,一周才步行回家一次拿換洗衣服和咸菜。短暫的相聚斷斷續續,但這樣的生活也沒有持續多長時間。高中畢業后,為補貼家用,師家林便去了廣州投奔親戚參加工作。沒有過多解釋,也沒有太多囑托,而此時,他們的大兒子剛剛出生3個月。“那時候沒有電話,平常根本聯系不上,他一走就半年一年的沒有消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我白天下地干活掙工分,晚上還得去大隊食堂幫著做飯,有什么事都指望不上他。”回憶起當年的生活,崔蘭芬還有些委屈。
兩年后,師家林從廣州回到家鄉的德州機床廠工作,而崔蘭芬仍在60里外的武城老家種地帶孩子。雖然仍是兩地生活,但有了自行車,每月總算能回家一兩次,兩人互相了解和照顧的機會也多了起來。
這樣“牛郎織女”般的生活,一過就是33年。
年過半百老兩口才開始“戀愛”
1983年,崔蘭芬51歲,師家林50歲。
這一年在崔蘭芬的記憶里顯得非常特別,因為在這一年的冬天,多年分居兩地的老夫老妻終于聚到了一起,帶著兒子在機床廠宿舍安了家。這時,兩位老人膝下已經有了4個孫子。“那時,才覺得真正像個家了。雖然日子還是困難,但能天天在一起,說說話,做做家務活,心里就覺得踏實多了。”崔蘭芬說,“后來我才知道,他在廣州剛參加工作時遇到的那些困難,也知道他為了養家糊口省吃省穿,一直掛著家里。”“他這個人也算是個知識分子吧,在廠子里坐了一輩子辦公室,話不多,一輩子沒說一句讓人下不來臺的話,但脾氣犟。我愛說愛笑,話不說出來不痛快。有時也跟他生氣,不過想想他為了這個家也不容易,我能跟著他搬到城里,吃上公糧,也知足,就不跟他較勁了。”崔蘭芬老人說到這里笑了起來。
生活在一起,兩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才開始真正地相互熟悉和理解,彼此的感情日漸深厚。共同回憶起以往生活的細節,兩位老人臉上都洋溢著歷經風雨的笑容。也許彼此寬容、理解,就是兩位老人幸福生活的秘訣吧。
24口大家庭相親相愛樂融融
苦盡甘來,耄耋之年的師家林和崔蘭芬老人現在住在一套小平房里,溫暖的房間、潔凈的地面以及老人整潔的穿戴,處處透露著家人對老人的關愛。“你看冰箱里,天天都是滿的。兒子、兒媳、孫子、孫女不斷地給買吃的;昨天的晚飯是兒子來給做的,豬肉白菜燉粉條;地面是早上孫女來給擦的,干凈得很……”崔蘭芬說。
現在這個家庭已是四世同堂,是個24口人的大家庭,每到過年過節都會圍著老人坐在一起聚聚。最令她欣慰的是,這個大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非常孝順,他們沒有人計較誰在家里吃了虧,而是爭著比著盡孝心。“前段時間老伴住了幾次院,三個兒子搶著出錢出力,白天晚上輪流看護,沒有一個人有怨言。現在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都會經常來看我們,陪我們吃飯,幫我們做家務、嘮家常,這就是‘老來福’吧!”崔蘭芬說。
樂觀、寬容、真誠、善良,作為家中的主心骨,崔蘭芬將這些自身的可貴品質傳承給兒孫,使得這個大家庭人心思齊、其樂融融。
□記者 范立華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