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早晨,只要天氣適宜,在新華街道辦事處大劉莊新園小區總能看到兩位老人,一個在練太極劍,一個在跳健身操。這是77歲的蘇致義和72歲的老伴張麗芳在鍛煉身體,二人不論寒暑,一年四季都會來小區廣場鍛煉身體。“現在回頭想想,過去的苦日子也經過了,現在的好日子也享受了,我們老兩口一輩子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現在已經攜手度過了51個春秋。”蘇致義說。
[浪漫開始]坐著火車去“旅游結婚”
2月16日上午,記者見到了蘇致義和張麗芳,由于兩位老人常年鍛煉身體,能夠感覺到老人神采奕奕,身體硬朗。聊起兩位老人的這一輩子,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起來,可一輩子的事哪能幾句話就能說完?“那我就先從我們認識到結婚說起吧。”蘇致義老人說。
20歲的張麗芳初中畢業后就一直在平原農村學校教書,女大當嫁,有一天,介紹人為她介紹了在德州某安裝公司工作的蘇致義。1963年4月,在介紹人家里,蘇致義和張麗芳第一次見面。二人見面很有時代特色,互相沒有多說一句話,僅僅是“見了一面”。“當時啊,就覺得第一次見面有一見鐘情的感覺,長得挺漂亮,人也是老實巴交的,而且家庭情況跟我家差不多,門當戶對。”蘇致義笑著回憶說。
第一次見面都對對方有好感,一個月后,1963年5月15日,二人再見面的時候,就是在民政局的結婚登記處了。“一個月的時間,沒有多余的了解,僅僅是見過一次,就登記結婚了,這應該是兩個人的緣分吧。”張麗芳說。
1963年,三年自然災害剛剛結束,生活還是很貧窮,當時的蘇致義和張麗芳選擇了最前衛的結婚方式——旅游結婚。他們在領證之后,買了火車票就出發了,在天津待了兩天,然后又去了北京,故宮、頤和園、天安門、北海公園等等,在北京待了十幾天。“其實,當時根本沒有旅游結婚這個名詞,我們也沒有那么前衛,我二姐在天津,大哥在北京,都是投奔他們去的。”蘇致義說。
[節儉生活]一輩子勤儉持家不忘本
在老人家里記者發現,老人家的沙發靠背、椅子墊,包括張麗芳老人穿的馬甲都有大塊的補丁,“年輕人追求時髦,我這老太太可不在乎,暖和就行。”
結婚以后,張麗芳便來到德州工作,在一家街道紡織廠上班,蘇致義在安裝公司,兩個人一個月的工資有50多元。
婚后育有三個子女,幾十元的工資除了生活還得養活三個孩子。在客廳一角至今還放著一臺縫紉機,張麗芳年輕的時候,白天在企業工作,晚上就拿些活回到家里來做,為的就是多掙些錢。“這臺縫紉機我要一直留著它,它為我們家可是作了大貢獻啊。”張麗芳說。
現在老人都退休了,三個子女也都成人了,老兩口一個月的退休金加起來有3000多元,但兩人還是保持著勤儉的生活習慣,剩下半塊饅頭、半碗菜,從來舍不得扔,下頓接著吃。“都是在苦日子里過來的,不能忘本。”蘇致義說。
[互相體諒]夫妻相處不能太較真
蘇致義退休以后,就練起了太極拳、太極劍,到現在已經練了20多年。張麗芳把孫子、孫女看大后也加入了健身隊伍。“吃得好壞、穿得好壞都無所謂,和過去比起來,現在的生活比蜜都甜,所以要把身體養好,不給孩子們添麻煩。”蘇致義說。
老兩口處理矛盾的方式也比較特別,“心情不好的時候發脾氣,讓你先發,等氣消了過后再說。”張麗芳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中肯定會產生矛盾,有矛盾總要有個人去主動擔當,相互體諒讓一步。“結婚51年了,有脾氣也早摩擦沒了,夫妻間的一些事,不能太較真。”蘇致義說。
□記者王懷貴攝影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