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手臂與精致的畫作形成強烈對比
每天,他穿梭在大街小巷收廢品
在離家30多公里外的一個村子里畫畫
2011年被評為首批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
簡陋的客廳就是胡明軍的畫室
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記者 周建新 通訊員 劉文峰) 一年中,除去農忙季節外,他的生活是程式化的——白天去城區收破爛,晚上在家畫工筆畫。他游走在破爛與藝術之間,維持著全家的生計,也追逐著自己的畫家夢。
農民是他的身份,收破爛是他的職業,當畫家是他的夢想。他叫胡明軍,是樂陵市胡家街道辦事處城北康村村民。
今年45歲的胡明軍,從小就喜歡看小人書。他總會被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簡潔流暢的線條所吸引。胡明軍開始用樹枝在地上模仿著畫,用鉛筆在廢紙上畫,后來,他不滿足于此,渴望用毛筆畫。懂事的他知道家貧,就剪山羊胡子自制毛筆,刮鍋底灰做成墨水。因貧困,高中畢業的胡明軍與大學失之交臂。在之后的打工生涯中,他數次更換工作,工作之余,經常看關于繪畫的書,有時還會寫寫畫畫。剛開始,工友們不屑一顧,甚至還嘲諷奚落他。后來,見他畫得好,陸續有人向他要畫,有的給他買包煙,有的請他吃頓飯,他并不在乎這些,但這種成就感讓他對繪畫的追求更加堅定。
曾經,他在一個叫孤島的偏遠鄉鎮以割蘆葦為生,方圓百十里地沒有人家。數九隆冬,他住在地窩子里,晚上點上蠟燭,披著棉被,研讀李可染的水墨山水,揣摩宋徽宗的工筆花鳥,忘記了寒冷與疲憊。
??? 一季下來,當胡明軍帶著比預期低很多的收入回到家中,看到年邁的父母、疲憊的妻子、嗷嗷待哺的女兒,他決定不再外出務工。他打聽到同村有在城區收破爛的收益不錯,而他家離城區只有七八里路,既不誤農活,投資還小,于是便干起收破爛的生意。從那以后,白天侍弄土地、收破爛,晚上在家畫畫。10多年來,胡明軍一直這樣有規律地生活著。
胡明軍自知對于繪畫只是愛好,畢竟沒有專業背景,還需要多學習,于是每每在街上碰到書攤或者字畫店,他就像著了魔似地看上大半天。
有一次,他在一家裝裱店看到了一位名叫辛鴻熙的畫家畫的工筆畫,非常喜歡,便有了拜師的想法。打聽到住址后,胡明軍登門拜訪了辛老師,就這樣,辛鴻熙成了他的第一任美術老師。
為了生計,胡明軍只能利用下雨下雪等天氣不好無法去收破爛的時間學畫。他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不管天氣多惡劣,他都堅持著。冬天天氣冷,他舍不得生爐子,畫畫時用來潤筆的水常常結冰,手上更是起了凍瘡,他就用這雙紅腫甚至經常出血的手堅持畫……
經過多年的刻苦練習,胡明軍的畫功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可,也贏得了眾多榮譽。在德州、樂陵組織的繪畫大賽中,他多次獲得一等獎,2011年更是被省文化廳評為“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
目前,各地正在大力推進鄉村文明建設,他接到了不少描繪四德文化墻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