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連慶與書法作品合影
11月16日,平原縣進入了農閑季節,而腰站鎮西咸村會議室里,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今年藝術節,要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創作。臘月二十之前,要拿出作品。”鎮書畫協會會長、西咸村黨小組長許連慶,在一年一度的全鎮農民文化藝術節籌備會上說。
許連慶籌備的全鎮農民文化藝術節,已經成功開辦了三屆。談起舉辦鎮農民文化藝術節的初衷,老許說,這得從西咸村開始說起。
要用文化改變村風
早在1993年,軍人出身的許連慶當選西咸村黨支部書記。20多年間,他帶領村民將西咸村建成了全縣小康示范村,并榮獲“山東省綠化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農民衣食無憂了,但接連出現的不和諧現象引起了許連慶的重視。“過節、農閑的時候,男人們愛湊到一起喝酒、打牌;女人們湊到一起嚼舌頭。”許連慶對這些現象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農民業余該干些什么、形成什么樣的村風,成為他思考的新問題。
通過走訪調研,他發現本村村民咸德順、楊連富等文化愛好者,農閑時節創作秸稈畫、書法作品,不僅成為鄉親們年節的饋贈佳品,而且帶動了不少村民舞文弄墨。本身熱愛書畫創作的許連慶,確立了以“以文化人”、轉變村風的工作思路。
放下鋤頭拿起毛筆
“以文化人”,如何起步?“當時我就想建一個文化公園,希望農民農閑的時候出來玩一玩、轉一轉,也享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許連慶說。
2005年,許連慶以個人名義借錢,在村后15畝廢棄土地上建設了一個文化公園。公園以水塘為主體,水中央修建了一個仿古的涼亭,涼亭與岸邊用樸素的懸浮橋連接;公園內有石桌石凳,四周則是樹木環繞。“以前沒事就只能憋在家里,現在有這么好個公園,能出來走走,既能鍛煉身體,還能散心。”談起公園,正在鍛煉的村民王鳳女說。
同時,西咸村建起了文化大院、娛樂室,制定完善了《村規民約》,公園的石碑、村里的宣傳欄張貼懸掛了文明標語,引導村民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不少農民在文化大院的熏陶下,成了“文化人”。“開始我在農閑的時候,自己邊學邊寫,說白了就是為了打發時間。后來慢慢地就喜歡上了寫字,成了自己的一個愛好,現在我覺得,完成一幅作品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村民張朝陽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寫起毛筆字來有板有眼、韻味十足。
文化在農村生根發芽
2006年,在腰站鎮政府的支持下,許連慶以鎮文化中心為依托,創辦了腰站鎮書畫協會,在鎮商業街建立了活動場所,把本村和周圍的文化愛好者組織起來創作詩聯書畫,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最近我們村寇寶領的剪紙作品,獲得了山東省農民書畫展六個獎項,五個一等獎。”許連慶拿著獲獎證書告訴記者。經過8年的發展,腰站鎮書畫協會已成功發展農民藝術家40余人,連續舉辦了三屆農民文化藝術節。
隨著這些莊稼人登上舞臺,一批農民藝術家在平原城鄉脫穎而出。48歲的農民王芹歷時三年創作的鉛筆畫長卷《孔子圣跡圖》,長180米,寬0.8米,全部采用鉛筆工筆畫的創作手法,已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57歲的農民咸德順,創作了麥稈畫100多幅,《梅蘭竹菊》、《桃園三結義》等作品在平原縣兩屆民俗文化藝術節上亮相,其作品《長征》還參展了市文博會。
不僅如此,腰站鎮書畫協會會員中有六人加入了德州市書協、德州市美協,兩人榮獲首批“齊魯文化之星”等榮譽稱號。
“現在農民物質生活提高了,但精神食糧也不能缺少啊!作為農村基層干部,籌辦書畫協會、舉辦藝術節并不是目的,我要把文化‘種’下去,讓文化在農村‘生根發芽’。”談起農民文化,許連慶覺得任重道遠。
□記者王志強通訊員張大偉劉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