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勝(右二)與馬來西亞學生合影。
今年42歲的王憲勝是樂陵市職業中專的音樂老師,2013年10月,他應馬來西亞詩巫公教中學校長之邀前去支教,講授民樂和書法,成為我國僑辦派遣到馬來西亞支教的第一位老師,并獲得“山東省優秀支教老師”的稱號。
笙管笛簫,樣樣精通
1972年,王憲勝出生在樂陵北馬家村一個教師家庭。王憲勝的父親會吹笛子,是村子里河北梆子劇團的伴奏成員。一到周末,媽媽在臺上唱戲,爸爸在幕后伴奏,這是他最初的音樂啟蒙。
1990年從樂陵師范聲樂專業畢業后,王憲勝自學了10多種吹管樂器和鋼琴、手風琴。在學校里,他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逢年過節只要一舉辦文藝晚會,王憲勝表演的器樂和相聲小品總是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的職業是老師,可我一直把自己當成學生,就像樹根汲取營養、水分一樣,利用一切機會增加知識和技能的儲備。 ”王憲勝說。
音樂無國界,走到哪里,就把民樂傳到哪里
2013年7月,王憲勝通過了德州市僑辦的面試,從接到到馬來西亞支教的通知,他就開始積極籌備。 10月24日,王憲勝飛到吉隆坡時已經夜里11點多了。
在吉隆坡機場,王憲勝見到了親自來接自己的詩巫公教中學校長鄭文牘。機場外面大雨傾盆,他和鄭校長坐出租匆匆趕往一位朋友的宿舍,第二天兩人乘飛機來到詩巫。
初到學校,正趕上新生入學,校長讓王憲勝教授新生笛子和口琴,一個多月過去,新生們的演奏技藝進步很快。
除去教笛子,王憲勝還給學校參加歌唱比賽的選手進行了指導,3名選手比賽成績均名列前茅,這讓鄭校長大為贊賞,讓他教授初中音樂和書法。
學校專門給王憲勝安排了音樂教室,是這所學校建校54年來第一次引進華樂課。在課堂上,王憲勝教學生們唱中國傳統歌曲。課堂之外,他指導華樂社的學生演奏中國民樂,指導書法社的學生學習書法,兩個社團的學生均在學校組織的比賽中嶄露頭角。
漸漸地,學生們和王憲勝建立起深厚感情,他的華樂課成了學生們歡樂的源泉。
王憲勝一有閑暇就揣著他心愛的笛子、葫蘆絲、巴烏,去音樂教室演奏,久而久之,不少學生也成為這里的常客。
學生們的喜愛,讓王憲勝更有信心。于是,王憲勝把他會吹的口琴、葫蘆絲、排笛、陶笛的曲子,都放到音樂課上展示,他盡量抓住一切登臺的機會,表演中國民樂和傳統曲藝。“音樂是無國界的,我走到哪里,就把音樂和快樂帶到哪里。 ”王憲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