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田楠楠
在宋家鎮東屯村,有這樣一位女老板,她說話辦事干脆利落,秉承做放心食品、做良心企業的信念,在“小野菜”上作出大文章。她種植的野菜不使用農藥化肥,安全無污染;生產的野菜產品味道鮮美、品質可靠。幾年來,憑著不斷創新的精神,大氣魄的投入,成就著自己的創業夢想。她,就是紀俊英。
“小野菜”變成“大希望”
紀俊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村人,她原本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婚后不久,她的丈夫被查出患有尿毒癥。這個家庭轉眼間陷入了親人被病魔折磨,家庭債臺高筑、舉步維艱的日子。
1998年春節前夕,醫生下達病危通知后,紀俊英和丈夫決定回老家。得知情況后的鄉親們紛紛前來探望,有人送來從地里挖的各種野菜,告訴她:“這是老輩子人傳下來的偏方,不好治的病吃這些東西能增加抵抗力。 ”紀俊英抱著嘗試的態度,在醫生的建議下開始用野菜熬制中藥來調理丈夫的身體。長期堅持下,奇跡發生了:丈夫身上的浮水消退了,病情有了明顯的好轉。“當時,我就像是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心里甭提多高興了,這‘小野菜’居然讓我看到了‘大希望’。 ”如今,紀俊英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心情依舊激動萬分。高興之余,紀俊英對這不起眼卻救了丈夫命的野菜產生了敬畏之情。
“小野菜”發現“大商機”
丈夫的病情得到控制后,紀俊英便對野菜產生了興趣。她發現,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的野菜,經城里的餐館包裝后,打上保健養生的招牌,就成了城里人的“貴族菜”,價格高得令人咋舌。眼光敏銳的她看到了潛在的商機,萌生了種植野菜致富的想法。
有了想法就去實施。 2012年她流轉了村里的60畝地開始大面積種植野菜。但是,創業的路并非一帆風順。在莊稼人眼里種植野菜是不務正業,不僅村里鄰居們不理解,父母也難以接受。由于沒有種植經驗,地里的野菜要么旱得不出苗,要么就淹死,眼看著投資打了水漂,紀俊英也開始著了急。
為了能掌握野菜的科學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方法,她搜集翻遍了有關種植技術的書籍,了解土壤的土質以及野菜的生長習性,掌握各種野菜適宜的土質、溫度及水分,并多次到外地考察學習,引進種子苗試種。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秋天,紀俊英終于試種成功,蒲公英、車前菜、苜蓿、薺菜、雪櫻子、面條菜等多種野菜長勢良好,初見成效。
“小野菜”成就“大事業”
“野菜藥食同源,可以做菜,長期食用還可預防及治療疾病,強身健體,發展野菜產品前景廣闊。 ”種植成功后,紀俊英不滿足于簡單的冷鮮野菜銷售,她想根據市場需求開展野菜深加工,研制適合大眾口味的野菜水餃和高品質的野菜茶、野菜泥等系列產品,真正將野菜做大、推廣出去。于是她就盤算建廠房、進深加工設備做。這時,深感幸福來之不易的父母強烈反對她上設備。但丈夫的支持,讓紀俊英鼓足勇氣繼續前進。“我陪著你折騰,大不了咱從頭再來。 ”丈夫的話語始終伴隨在紀俊英的創業之路上,幫助她建起了廠房,成立了福地食品公司,野菜食品走上正式運營的軌道。從上門推銷,尋找本地經銷商,到參加各種展覽會,結識外地客商,紀俊英一步步把自己的野菜產品推向全國各地,她的野菜系列產品已經在北京、南京、石家莊、濟南、唐山、臨沂等9個地市有穩定的市場,并在山東、河北發展了13家連鎖店。
如今,紀俊英的野菜食品生意風生水起,經濟效益節節攀升,但她始終沒有忘記最困難的時候鄉親們給予她的幫助和關懷,她的食品廠用工大多選擇本村及周邊村莊不能外出務工的家庭婦女,固定工人達40多名,季節性用工最多達到70多人,讓農村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自己也因此成為當地巾幗創業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