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至16日,我縣組織40余人的考察團赴蒙陰縣、萊城區和桓臺縣參觀學習鄉村文明行動和生態文明鄉村建設。這些縣市區的的典型經驗和做法,具有啟示意義,值得我們學習。
??? 近年來,蒙陰縣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立縣、生態強縣之路,全縣11個鄉鎮中創建了6個省市級文明生態鄉鎮、7個省市級環境優美鄉鎮,464個行政村中有312個生態文明村,生態村已成為蒙陰大地上一道亮麗風景。
四種模式盡顯生態村風采
??? 風景名勝帶動型。蒙陰縣發揮生態資源優勢,依托風景名勝,建設以旅游為產業特色的“鄉村游”、“農家樂”品牌生態村,把生態和旅游結合起來,推動生態村建設。目前全縣農家樂旅游示范村達到33個。蒙山風景區百泉峪村旅游資源豐富,他們通過政府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引進建設了投資2500多萬元的養心園旅游度假項目;扶持村民興辦了古槐山莊等20多處農家樂旅游點,打造了一個集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度假村。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過萬元。
??? 特色產業主導型。依靠發展林果、花卉、黃煙等特色產業,以產業為主導,以生態為優勢,以標準化生產、社會化合作、精品化經營為手段,推動生態村建設,目前全縣果業、花卉生態村達到160個、黃煙生態村43個。高都鎮上溫村,總面積7841畝,山地丘陵占98%。他們立足山區優勢,發展蘋果、板栗、大櫻桃等綠色無公害果品,戶均7畝果園,全村果園達到3800畝,富硒蘋果打進了高端銷售市場。去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867萬元,僅果品農民人均純收入5460元。
??? 農戶莊園開發型。以庭院經濟起步,依靠發展農戶莊園式農業,建設農業精品園區,推動生態村建設。蒙陰鎮八達峪村,總面積3000多畝,208戶,林果面積1800多畝。農戶分散在承包的果園里建房居住,每戶4至6畝果園連片開發,形成了“房在園里,林在村里,一片桃園一座房,一圈兔舍作圍墻”的莊園經濟模式。該村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將蜜桃生產、長毛兔飼養和沼氣建設有機結合,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被稱為以農戶為單元的“八達峪循環農業模式”,成為綠色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全村年人均純收入1.1萬元,其中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20多戶,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40多戶。
??? 鄉土文化傳承型。依靠地域特色文化,提高文化品位,以文化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生態村建設。界牌鎮河頭泉村種植桂花的歷史悠久,育有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4大系列26個品種,“齊魯第一桂”樹齡已有200多年,是江北有名的桂花專業村。該村傳承桂花文化,成立蒙山桂花有限公司,建設300多畝的桂花繁育基地,每年可增加農民收入30多萬元。同時,依托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內涵,開發了自然生態景區、桂花文化景區和東夷部落景區三大旅游片區,年可接待游客15萬人,增加農民收入十多萬元。
三措并舉推進生態村建設
??? 把握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這個中心。蒙陰縣把發展山區經濟,富裕山區農民作為建設生態村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山區經濟發展的重點確定為 “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相統一”,把農業的支柱鎖定為林果業。2003年,全縣逐級制定了新一輪治山治水、發展果業規劃,實行連片開發,治一片成一片,綠一片富一片。至今,已投資2710萬元,扶持了6個鄉鎮、102個村,全縣新發展果園55萬畝。與林果業相配套,該縣發展以長毛兔養殖、大棚養禽為特色的畜牧業,建設了1.9萬個沼氣池,將畜禽糞便轉化為優質能源和優質肥料,形成了“多能利用、多鏈結合、資源共享”的生態循環格局。
??? 突出建設生態環境這個主題。蒙陰縣在縣城污水處理廠正常發揮作用的基礎上,在孟良崮工業園內又興建了一處污水處理廠。同時,實施“一爭創、四清理、抓五化”活動,即:爭創優美鄉村,清理垃圾堆、柴草堆、石堆、糞堆,抓好凈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在農戶,開展“創四好、五改造、一利用”活動,即:建設好、設施好、衛生好、綠化好,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改院,利用新能源,大力發展沼氣建設。通過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為農民生活提供了優質能源,也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肥。
??? 強化基礎設施這個保障。蒙陰縣緊緊抓住水利這個農業命脈和交通這個經濟動脈,下大力氣加快建設。在水利方面,2003年以來,全縣共投入6.8億元,建設水利工程6265處,灌溉面積達到34萬畝。在交通方面,累計投資3.46億元,新建改造農村公路841條1405.9公里,新建橋梁76座。目前,全縣實現了村村通硬化路,等級公路通車里程1722.5公里,百平方公里密度107公里,居全省山區縣前列。
兩點啟示
??? 談起生態村的變化,百泉峪村的農民說:“山綠了,天藍了,農民手里有錢了! ”樸實無華的概括,反映了生態村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這給我們也帶來了幾點啟示。
??? 其一,生態村建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現實選擇。生態村建設所選擇的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方式。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原則,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節藥成為山區生態農業的主流。蒙陰的實踐告訴我們,既然生態脆弱的山區能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生態的關系,我們的發展也可以不破壞資源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 其二,生態村建設是拓展農業功能,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的有效途徑。生態村建設中的農業,功能有了新的拓展,效用得到延伸,內涵不斷豐富,顯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蒙陰縣生態村建設的實踐表明,農業的就業增收功能、生態保護功能、觀光休閑功能、文化傳承功能充分地顯露出來,開始為人們所認識。農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我們不能再就農業論農業,而要把農業放到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認識其作用和功能,探究其發展規律。這對于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對于重新給農業定位,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大深遠意義。
王玉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