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在魯西北平原,有一朵歷史的奇葩,悄然成長,翻開史冊,人口文化大院在我縣如雨后春筍,生根發(fā)芽。十幾年來,我縣的人口文化大院一步步邁向成熟,采取多種形式,宣傳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念,為我縣的運河文化、孝文化、人口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甲馬營鎮(zhèn)的前廟村瀕臨京杭大運河,距今已有五百年歷史,坐落在運河環(huán)繞的 “椅子”圈里。 1973年,出任村革委主任的張錫福,眼瞅著大家伙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雖然忙但還是愛下棋、扭秧歌,就是沒有一個活動場所。他當機立斷,籌資3萬元,將村委會一樓的房子改擴建成50多平方米的娛樂活動室,并購置了象棋、二胡、鑼鼓等器具。盛夏之夜,鑼鼓一敲,大家伙樂呵呵地到 “大院”活動,并給大院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人口文化大院。 1996年,縣委、縣政府抽樣調查發(fā)現(xiàn)了前廟村的文化殿堂,并抓住這一典型,成立班子,先后投入350萬元,在全縣迅速掀起了創(chuàng)建人口文化大院的熱潮。2001年,國家計生委召開的基層人口文化工作研討會,對推廣我縣的人口文化大院經(jīng)驗起了決定性作用,人口文化大院建設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2003年以來,我縣把人口文化長廊、文藝宣傳隊、服務室、圖書室、娛樂室、宣傳欄、人口學校等作為基本硬件,充分發(fā)揮人口文化大院的載體作用,不斷擴展服務空間。突出以愛德、孝德、誠德、仁德為核心內容的 “四德”工程建設,為計生家庭貼息貸款用于種植、養(yǎng)殖和特色農(nóng)業(yè),投入10余萬元推廣武城運河號子、老城花杠舞,創(chuàng)作了 “四老漢逛人口文化大院” “夸孝賢”等鄉(xiāng)土特色節(jié)目,在寓教于樂中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實行計劃生育。
如今,全縣270個人口文化大院相繼組建宣傳隊、秧歌隊、鑼鼓隊123個,編排文藝節(jié)目738個,演出1200余場。如何讓人口文化大院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縣一直在積極探索。多年來,我縣始終圍繞群眾切身利益開展活動,圍繞家庭美德評比開展活動,圍繞利益導向開展活動,不斷增強人口文化大院的鮮活力、親和力、吸引力、凝聚力,使人口文化大院真正成為育齡群眾學習、娛樂、健身的好去處。
人口文化大院發(fā)源于我縣,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jīng)大踏步走向全國各地。我縣將一如既往地發(fā)揮人口文化大院綜合性載體作用,拓寬人口文化大院職能,全力譜寫人口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史上的新輝煌。
●本報通訊員 孫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