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袁明慧攝影黃玉凱
2022年是農歷壬寅年,寅為虎,虎在中國文化中尤為獨特,古來文人雅士善畫虎者甚多,五代牧溪、北宋李公麟、近現代張善孖等,均是畫虎高手。在德州也有這樣一位畫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畫虎,畫作頗有韻味,也因此有德州“虎王”之譽,他就是著名畫家馬學國。
馬學國,1945年出生,平原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書畫學會學術委員。他的畫風以雄渾秀逸、灑脫豪放見長。其畫骨力厚勁,氣蒼韻遒,山水、花鳥、走獸各具特色。
他多年致力于虎畫創作,曾多次深入野生動物園中尋覓虎跡,所作之虎,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畫虎不易,虎畫不易。馬學國所畫之虎,繼承和創新了傳統國畫大寫意的文化精髓,氣韻生動,妙趣橫生,或憨態可掬,或威風凜凜,且用筆老辣、形神兼具。
與前人的傳統繪畫模式截然不同,馬學國畫虎不拘泥于具象,不重描毛畫須,縱筆揮灑,墨彩飛揚。在他看來,筆墨當隨時代,要用虎的形象,展現時代的變遷,予人思考空間,開辟出屬于自己的繪畫之路。馬學國自述,其筆下的虎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祝福。《說文解字》中記載:“虎,山獸之君。”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一書中記載:“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摶挫銳,噬食鬼魅。”因此,虎在中國文化中不僅有剛毅勇猛、驅兇避邪、鎮鬼禳災、吉祥如意的象征,也寄寓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馬學國也更注重虎的祝福。
第二階段——共鳴。上世紀90年代,隨著巴里虎、爪哇虎、里海虎三種老虎的滅絕,野生虎數量越來越少,此時畫虎便為引起更多人關于野生動物保護的“共鳴”。
第三階段——奮斗。21世紀初,退休的馬學國去北京進修完畢后,不重描毛畫須,更注重虎畫帶給人類的思考,與時代相結合,以虎的威義展現大國風度、王者風范,突出憂患意識,用虎虎生威的精神啟迪國人奮斗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