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wǎng)訊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張祺媛攝影李琪通訊員于寧李帥趙燕燕
一根根普普通通的竹子,通過篾匠的巧手打造,變成一個個竹編篩子……5月25日,記者來到武城縣甲馬營鎮(zhèn)鹽莊村柏中榮家中——現(xiàn)如今,他是該村唯一一個竹編篩子手藝人。
“編筐編簍,養(yǎng)家三口。”對于66歲的柏中榮來說,今年已是他接觸竹編篩子第40年。1982年,柏中榮開始學習編篩子,他清楚地記得,那一年,他共編了8個篩子,但一個也沒賣出去。從那以后,他立志要編好篩子。
傳統(tǒng)竹編篩子工序繁多,需要鋸竹、劃竹、編底、制篩托、編篩框、鋪篩底、纏篩子、剪邊、搭圈9道工序。“鋸竹”是制作竹編篩子的第一步,只見柏中榮兩腳將鋸豎立夾住,上下滑動,來回幾下,一根長長的竹子就被鋸成小段。
“劃竹”是第二步,把竹子根據(jù)需要用刀劃開,一劃為二、弄平弄細。
“劃竹子之前,要先把竹子按
類分開,比較嫩的竹皮,做成纏篩子口。然后再挑出節(jié)關比較通順的竹子,作為掐篩面用的材料,剩余的用在篩子底部和殼欄。”柏中榮一邊介紹,一邊拿著刀劃竹子,他那嫻熟的動作,一看就是老手藝人。
“篩孔”需要用非常薄的竹篾編織成網(wǎng)狀的篩層,然后覆蓋到編好的骨架上,再用結(jié)實的竹片制成篩沿,和篩身固定好。“做篩子需要把竹篾泡軟,這樣好編織。篩子的底用寬竹做,這樣做出的篩子不容易壞。”編底像編麻花辮一樣,只見柏中榮蹲下,用一只腳踩住已經(jīng)編好的“篩子底”,一點點將竹篾交叉推進,以此類推,搭成格子型。
“看著挺簡單的,但是做起來很難,想學會傳統(tǒng)的手藝竹編篩子,沒有一點技術(shù),還真不行。”屋里、庭院里、胡同里……都是柏中榮的“工作室”。此外,他還有一個專門放竹編篩子的房間,這個房間里堆滿了他手編的竹編篩子。
柏中榮表示,起初他想學這門手藝,就是想多賺點錢補貼家用。而如今,他想把傳統(tǒng)手藝竹編篩子編制技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