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劇照
流傳170余年的《馬堤吹腔》唱詞
馬堤吹腔中的“刀馬旦”
馬堤吹腔是德州市夏津縣的漢族戲曲劇種,其前身是近500年前流傳于山東、河南等地的漢族民間戲曲柳子戲,在馬堤村已有近200多年的歷史,村民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將此劇種傳承至今。
馬堤吹腔既保留了最初柳子戲的特點,又和現在柳子戲有區別,是研究柳子戲原型和特點的“活化石”。
興起運河岸,扎根馬堤村
馬堤是夏津縣一個村莊的名字,之所以稱為“吹腔”,是因其屬弦索聲腔系劇種,主要伴奏樂器是笛子、笙、嗩吶等吹奏樂器。
馬堤村西靠運河,受到運河文化影響。200多年前吹腔戲沿運河一帶發展流傳,在馬堤村深深地扎下了根。由于過去交通閉塞,來往不便,村民文化生活貧乏,看吹腔戲便成了他們的唯一享受,故村民們大都能演唱吹腔戲。
根據張庚、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記載:“開封、臨清二地,是河南弦索腔與柳子腔這兩大姊妹劇種生長的良好溫床?!薄跋宜髑幌蚋h的地方流傳,則以山東的臨清為集散地?!瘪R堤村因著盛大的廟會成了吹腔的繁衍地。漸漸的,馬堤村內很多愛好者跟戲班子學起戲來,一來二去,學戲唱戲的越來越多,逐步成立了吹腔劇團。
60余支曲牌,角色行當全
吹腔戲劇目以傳統戲為主。目前保留劇目共40余個,主要有《雙換魂》《寒江關》《掛龍燈》《白云洞》《王小趕腳》《投營》等。吹腔曲牌繁多,現保留下60余支,主要有“黃鶯兒”“娃娃腔”“大青羊”“小青羊”“柳青娘”“桂竹香”“鎖南枝”“竹云飛”等。吹腔戲的表演特點粗獷豪放,人物動作設計大膽夸張,生活氣息濃厚,化妝采用油彩,有固定臉譜,各行當扮相明顯。角色行當分生、 凈、 丑五大門類。旦、 末、
吹腔戲的曲牌是由長短句為主要結構組成的曲子和小令,這類曲牌的詞格與唱腔的結構都比較嚴謹,每支曲牌的句數和每句曲牌的字數都是固定的。曲牌的特點是字簡腔繁,旋律性較強,中間多虛詞襯字。根據詞的長短可將一部分反復演唱。每支曲牌唱腔都有各種不同的節奏變化,并且男女腔齊全,各自均可自成一套。
吹腔戲的伴奏樂器主要竹笛、笙、三弦、二胡、低胡等,伴奏時以單旋律隨腔齊奏。在伴腔時,笛子吹奏的旋律基本與唱腔相同,而笙則可加花變奏。演奏過門時,笛子可即興發揮,與笙和二胡、低胡構成 支 聲 復調。演奏牌子曲兼用嗩吶。打擊樂器稱武場,由板鼓領奏,三塊銅器交替演奏,組成各種節奏型,俗稱“鑼鼓經”。
傳承歷九代,煥發新生機
馬堤吹腔,這個生于民間、長于民間、興于民間的劇種,自產生以來,在村民口傳身授傳承方式下歷經九代。民國后期該劇種曾一度絕跡,1950年以后,由村民王金良、荊傳度、張老茂、王金明等人再度發起,并在夏津縣楊堤一帶及靠近臨清、武城兩縣周邊的村莊演出,再度興起。
2009年,馬堤吹腔成功入選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了國內戲曲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戲劇學術界的團體和個人慕名來到夏津馬堤村采風、交流,這項古老藝術步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同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馬堤吹腔劇團得到了發展,有老少演員40多人,搜集整理了20余出傳統劇目,還創作了《巧訓兒》《父子爭印》《王思鄉還鄉》等反映當今農村變革的現代吹腔劇目,古老藝術煥發勃勃生機。
崔珠坤 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