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時期的工分賬簿
人民公社時期的工分賬簿內頁
杜佳牟書會
工分制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用以計量社員參加集體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及其可獲取的相應勞動報酬的一種制度。
早在互助組時期,工分制的雛形就已出現。到了初級社階段,比較完整的評工記分制度已初步形成。高級社時期,工分的具體形式有了新的發展。
牟書會先生珍藏的三本工分登記簿,記載著人民公社時期每個人獲得工分的情況,是研究當時分配制度的珍貴資料。
“工分”是什么
從農業合作化的初起,也就是互助組開始,各種各樣的工分制就在各地廣泛展開。在生產隊作為基本核算單位后,這一制度漸趨完善,成為集體經濟時期各地統一的分配制度。
具體說來,即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以生產隊內的家戶為基本單位進行分配。工分的多少也就是收入的多少,集中體現了按勞分配制度下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原則。因此,對于農戶而言,一年之中最關心的事情是家戶的總工分與生產隊的工分值。
牟書會先生的三本工分登記簿,記載著當時人民公社生產大隊每一戶各個家庭成員每個月所得工分和總分,形象地展示了人民公社時期每個農戶的工分獲得情況。
“工分”怎么算
按照當時家戶內的總工分的構成,工分的計算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評分記分,一種是定額記分。
評工記分是一種按時記分的工分體系。這一工分體系的首要事件是將勞力分等,評定每個勞力的底分。在集體時期,生產隊成員在一起從事同一勞動,但勞動一天所得工分并不相同,而是依其評定的底分來給工分。所謂評底分,是指根據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包括體力、勞動技能、“手腳快慢”等因素)和勞動態度而評定的基本分。同“底分”的人得同等工分,不同“底分”的得不同工分。
定額記分是一種按件記工的體系。生產隊將某類農活按其工作量折算成工分,農戶或農民個人依據其工作量計算所得工分。這一工分管理形式也有兩種,一是規定一定工分數所應完成的工作量,譬如說完成某一工作量才能拿到基本工分。像一些勞動強度大而且需要相互合作的農活通常采用這種記分方式,如農田水利工程挖土方一類的農活。另一種是完全按其工作量記分。生產隊將農活進行量化,折算成工分標準,農戶完成該工作量,只要工作質量得到認可就可拿到相應的工分。譬如一些生產隊將重要農活量化到了非常細致的地步,將每塊土地全年作業分為17道工序,完成其中某一項勞動就可拿到相應的工分,完成得越多也就拿得越多。
“工分”的作用
在人民公社體制下,作為農業人力資源配置機制的工分制,直接決定著農村生產者和管理者的行為選擇,進而影響大集體生產的績效和鄉村社會秩序。
工分制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勞動光榮”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只有多勞動才有多的收獲”“大家都是白天干完集體的,晚上還拼命為自己家勞動”“你要是不勤快、干活不利索,懶人的名聲一傳出去,媒婆都不好意思給你上門說親”??梢?,“懶漢”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不僅收入較少,其社會關系也因各種負面名聲而產生危機。工分制度對“偷懶”行為有較大的約束力,有效地抑制了社員低效甚至無效的勞動行為,從社會層面保證了工分制下的生產效率。
隨著工分制的不斷完善和精細化,農業生產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集體化固有的矛盾。但是,面對中國農業生產的低水平和復雜性,仍難以消除農民的策略性行為,使得集體生產管理異常艱難,反過來導致家庭間、干群間矛盾不斷積聚,最終工分制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