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瑩
黑陶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農耕文化的巔峰之作,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
黑陶的出現
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彩陶工藝為代表的仰韶文化逐漸衰落,而在黃河下游和東部沿海的廣大地區興起另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以出土大量黑陶為特征,被稱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而得名,又稱為龍山文化。
黑陶文化東起山東半島,西到河南、陜西直至新疆,北到遼東半島,南過杭州灣,甚至達到江西和臺灣。這個時期農業和畜牧業有了很大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古代黑陶文化從實用到審美的升華
黑陶由灰陶演變而來,分早、中、晚3個階段。早期,黑陶以砂質泥質為主,器表多為素面,偶有磨光、弦紋、劃紋等。中期,以表里透黑的砂質陶和細泥陶為主,器型有杯、盤、碗、盆、罐、鼎、鬲等,常見紋飾有籃紋、繩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晚期,人類已掌握快輪旋轉技術、高溫焙燒和氧化還原等方法,對外觀如比例、對稱、均衡、曲線等方面要求顯著提高,制陶技術達到頂峰,產品呈現出“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叩如磬”的鮮明特點。此時的黑陶被美學家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隨著商代青銅器的出現和應用,黑陶生產由盛轉衰,燒制技藝至漢代失傳,成為千百年來不解之謎。從考古學家吳金鼎發現黑陶殘片之后,幾代學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挖掘研究,黑陶制作工藝終于被破譯。古代人類在四千多年前就掌握了先進的封窯滲碳技術——熏煙滲碳法,即讓濃煙中的碳粒滲入陶坯而呈現黑色。由此,熏煙滲碳法作為重大發現被載入世界工藝美術史。
現代黑陶文化在德州發軔
20世紀初開始,一代代學者和藝人不斷挖掘探索,不僅破譯了黑陶燒制技藝,還實現全方位的創新發展。現代黑陶主要表現為三大特征——軟刻的堆塑、鏤空、浮雕等技法更加豐富;發明硬刻陶,將雕、刻、鏤、書、畫五工應用于成品陶體;完全上升為藝術品,富有更多文化內涵,蘊古老文化,融時代精神,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自20世紀80年代后,現代黑陶文化呈現出空前的繁榮與興盛,黑陶藝術迎來中興的歷史時期。
德州歷史悠久,上古時稱為有鬲氏之國。鬲,是中國古代人燒煮食物的器皿,以“鬲”作為部落的名稱,可見德州先民部落的制陶技藝已發展到很高水平。德州黑陶文化遺址就有十幾處,出土的黑陶與龍山黑陶從技術到形態基本同步,當時德州先民同樣處于制陶技藝之巔,這為今天德州黑陶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9年,德州市率先在全國挖掘整理黑陶文化。由政府投資,引進祖籍山東的黑龍江省綏棱縣制陶藝人寇維軍,在當時的于官屯公社盧莊創辦黑陶廠。同年10月,在秋季物資交流會上,馬來西亞客商以每個18元的價格訂購了100個黑陶工藝品,在全國引起轟動,德州黑陶聲名鵲起。
1984年,德州黑陶創始人、奠基人劉貴田創建起中國第一個黑陶研究所——德州市工藝美陶研究所,劉貴田任所長。從此,黑陶這個從遠古走來的藝術在德州綻放,德州黑陶產業在全國率先迸發出勃勃生機。
2009年11月,德州榮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的“中國黑陶城”稱號。 2014年11月,德州黑陶燒制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5年,首屆中國黑陶藝術創新設計大賽在德州成功舉辦。
追求卓越的梁子黑陶
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是德州黑陶產業的龍頭企業,坐落于山東省德州市新華工業園,占地50余畝,是集黑陶生產、銷售、研發于一體的黑陶文化產業基地。
公司擁有黑陶產業生產園、黑陶文化傳承中心(中國黑陶城博物館、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館)、黑陶文化休閑中心、黑陶研發中心4個園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州黑陶燒制技藝”保護單位、全國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雕刻藝術研究中心基地,山東省重點文化企業、山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清華大學、天津美術學院等多所院校實踐基地、中小學生課外活動學習基地和德州市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
2002年4月,梁麗霞心懷對古老文化的執著與熱愛,憑借3間租賃平房、兩臺二手成型機、7000元借款開始艱苦創業。同年,德州首家以黑陶為主體的梁子陶業研制中心誕生,成為德州黑陶再次崛起的一面旗幟。
21世紀,梁子黑陶搶抓機遇、開拓市場、創新驅動、發揮優勢,在“樹精品、求創新、聚人才”上實現三大突破,使制陶技藝與文化承載融會貫通,文化價值與市場經濟和諧統一,實現黑陶從工藝品向藝術品的跨越,一躍成為德州黑陶產業的領軍企業。
在10多年的滾動發展中,梁子黑陶潛心鉆研、誠信經營、科學管理、追求卓越,成功研發“硬刻陶、金絲漆陶、漆陶”3項創新技術,產品達到上千個品種,遠銷英、美、法、德、日、澳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外交部國家級外事禮品,梁子黑陶已成為全國聞名的文化品牌。
德州黑陶:浴火重生的中華瑰寶
2015年,首屆中國(德州)黑陶藝術創新設計大賽表演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