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福
??? 書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立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明代及明代以前的書院,實際是講經布道的地方,多為獨立的教育機構。清代的書院,則完全變成以考課為中心的科舉預備學校,已經成為州縣學的重要補充。聘請精通經義的進士或舉人講經和批閱文章,采用個別鉆研、互相問答、集中講課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研習儒家經籍為主,間也議論時政。主持書院的負責人稱為山長。不管其性質如何變化,書院都是普及文化、傳播知識的重要場所。它的興盛與否,是一個地方文化教育是否發達的標志;它的存在與發展,又是促進一個地方教育興盛和文化繁榮的重要保證。
??? 從明清曾經有過的7處書院名稱來看,其中有董子書院、醇儒書院、董顏書院、繁露書院4個名稱取自董仲舒及其新儒家學說,可以看出德州一直將董子視為鄉賢和榮譽,以有董仲舒這樣的先輩而驕傲。但是,從德州明清出現的學者與著作來看,卻沒有人能夠繼承和發揚董仲舒的思想,不能不說是遺憾之事。
??? 明清時期德州見諸史籍的書院有7處,他們分別是南湖書院、崇仁書院、醇儒書院(董子書院、董顏書院、柳湖書院)、董顏書院、繁露書院、州衛書院、正誼書院等。其中官辦4處,即醇儒書院(董子書院、柳湖書院)、繁露書院、州衛書院、正誼書院;私人所辦3處,即南湖書院、崇仁書院、董顏書院。董顏書院先是屬于醇儒書院,后遷址為單獨一處。需要弄清楚的是,德州書院并不是7處同時存在,而是一般保持在2至3處,當然這是由當時德州的人口和城市規模所決定的。明末則從萬歷年間一直到明朝滅亡,德州書院一直是董顏書院和崇仁書院2處并存;清代中前期是董顏、柳湖、繁露3處書院并存;清末一段時間則是柳湖、繁露、州衛3處書院并存;在書院消失前最后的十幾年內,德州的書院則是繁露、州衛、正誼3處并存。隨著戊戌變法的實行,舊的州縣學和書院被新起的勸學所、小學堂、師范講習所等所取代,書院也就成了一個只帶有文化色彩的歷史名詞而已。
??? 南湖書院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為明正德八年(1513)舉人鄒頤賢所建,址在今黃河涯鎮王村店村西。鄒頤賢,字蘆南,明兵部左侍郎州人張海的女婿,曾任河南新鄉、山西陽城知縣和甘肅涼州府通判。離職回德后,在城南創建南湖書院,“集諸生藝課其中”。并留下了“圣教仰洙泗,圣門多魯人。大道久湮塞,執藝何紛紛。發軔異涂轍,腹歷背荊榛。養蒙正厥初,圣功固以淳。慨自微言絕,程朱繼斯文。蘇湖有遺教,授受傳至今……”的詩篇。院內除筑有讀書臺、齋室、膳室、茶寮、蘆南書屋外,庭院遍植花木,古色古香,饒有園林之勝。明嘉靖年間,州人進士丁永成、舉人楊梅、貢生袁一琴都曾在此書院學習。由于該書院屬私人所辦且距離州城較遠,加之嘉靖朝后期居住附近的兵部左侍郎大同總督楊順家族遭到誅殺,書院無財力承繼,不得不于萬歷年間廢棄。這是見于記載的州城最早的私人所辦書院。
??? 崇仁書院,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為明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程紹所建。程紹,字公業,曾任河南洛陽、汝寧府推官,戶科給事中、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工部右侍郎,死后贈工部尚書。程紹致仕歸里后,為振興德州文風,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在城內步云街西北處(今德城區呂家街北口)創建了崇仁書院。明代知州馬明瑞曾經課士于此。史稱“公(馬明瑞)下車釋奠時,即與諸生約,每月一集較其藝,因選評其尤者鋟梓以傳。題曰‘崇仁會課’,諸生遂彬彬蒸起,家絃戶誦,樂有師傅。而公更為之據臯比,講論不輟”。根據“崇仁書院旁筑有泮宮、泮池、文昌閣、大成殿等建筑”的記載,可以斷定書院位置就在州學附近。清乾隆年間廢棄。清末,曾于此地建立龍神廟初級小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