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坤
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進入千家萬戶,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父親積極響應黨的政策,跟緊黨的步伐,帶領全家走上了富裕之路。
我這樣描述父親:身經磨難意志堅,改革開放苦變甜。父親的童年經歷了很多苦難。在他十多歲時,恰逢三年自然災害,人人餓得眼睛昏花,走路直不起腰來。饑餓在他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改革開放后,父親買了一匹馬,那馬高大健碩,外形漂亮,讓人一看就心生喜歡。它在父親手里可聽話了,干活省時又省力,全家都跟著輕松了不少。父親是地道的農民,會干活也會算計,哪塊地適合種什么,哪個季節種什么,算計得絲毫不差,所以地里的收成年年不錯。
幾年后父親用種地攢下的錢買了一輛半自動小型拖拉機,我們俗稱小拖車。有了小拖車效率也提高了不少。隨后,父親又買了小型收割機,這樣讓人脫層皮的麥收變得輕松起來。幾十畝麥子,過去一家幾口人割半個多月,現在有三四天就都割完。從那時起,給鄉親們割麥子就成了父親麥收時的一項工作,家里多了一項收入。
種地現代化了,不用那么多的時間耗在地里了,勤勞慣了的父親閑不住,恰巧村里號召群眾承包荒地,種果樹搞活經濟。父親就承包了一條河堤,雇大型拖拉機把上面的荒草野樹低矮灌木刨凈,把地刨松整平,然后請來專業的果樹技術員,種上了桃樹和梨樹。春天果樹開花時,父親到果園里疏花,秋天收了果子后,父親給果樹施產后肥;別人的園子里有了好品種,父親就剪來枝條進行嫁接;有不懂的地方就向別人請教,還不定期地把技術員請到園子里進行指導。在父親的精心管理下,園子沒幾年就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父親富裕了,他沒有忘記鄉親們,他指導著村里幾個青年種上果樹,一起致富。
父親覺得果木技術村里人差不多都掌握了的時候,又在家里開起了香油坊。父親憑借著勤勞的雙手,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誠實守信的經營態度,香油坊也開得紅紅火火。
現在父親七十多歲,住在小區的樓房里。茶余飯后,他總會感嘆,以前連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現在都變成了真的:有事情用電話天南海北都能聯系上,還能開視頻和孩子們聊天;出門有汽車,又方便又快;種地使用大型聯合收割機,一點力氣都不費;想買什么就能買到什么,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住的房子冬暖夏涼……這都是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幸福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