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心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的詩人們,更是把這樣一種優良品質寫入詩詞中加以大力提倡。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并引用了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中最耳熟能詳的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我們最先學到的古詩詞之一,更是小時候聽大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年輕的唐朝詩人李紳回亳州看望故友李逢吉,兩人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看到田野里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李紳不禁感慨,隨口吟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崩罘昙犃耍B說:“好,好!這首詩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告誡人們,每當吃到一粒一粒晶瑩飽滿的米飯,就應該想到毒日辣陽下農人們那一粒一粒米飯大的汗珠,要懂得珍惜,不要浪費。小時候,父母親總是強迫我們把碗里的每一粒米飯都吃光,就算是偶爾掉落的一粒米飯也要撿起來吃掉,父母親總是說“浪費糧食是要遭天打雷劈的”,還說:“你們的爺爺奶奶就是這么教育我們的。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清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在僅有525個字的《朱子家訓》里寫下了這段千古名句,把節儉作為家庭家風家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加以強化。一粥一飯,半絲半縷,來之不易,物力維艱,天上不會掉餡餅,人們生存所需的每一樣東西都要通過勞動獲得,都蘊含著人類自身的血汗和淚水。因此,要從粥飯絲縷等日常用品和小事做到節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唐朝大詩人李商隱《詠史》詩中的這句警世名言,把節儉的意義從家上升到了國的高度。后蜀皇帝孟昶用一個鑲著七彩寶石的黃金盆子做馬桶,后被趙匡胤所滅,“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周武帝宇文邕宮中嬪妃不足10人,他自己穿布衣,蓋布被,宮室不作任何雕飾,也不用金銀玉器,終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勤儉興國,奢靡亡國,“奢侈之費,甚于天災”。
小時候關于節儉古詩詞句的學習,除了父母的殷殷叮囑和老師的諄諄教誨,還有一件事印象非常深刻。那是大我3歲的二哥,也是我兒時的偶像,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把他學到的節儉經典名言用粉筆寫在灶屋的門板上,逐字逐句地教我誦讀:“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猶如浪淘沙”“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小時候學到的東西像日月星辰一樣永恒地刻在我們的心里,就算是現在的生活已經邁入小康,物質非常豐富,量入為出、吃光碗里的每一粒米飯等仍然是我家的第一家規。
古詩詞中的節儉傳家寶,穿越幾千年的風雨歲月,已深入到我們的骨髓和血脈中,已在社會的各個層面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