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麗
冬至吃餃子,是我們這里的習俗。
每年一到冬至,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煮餃子吃餃子,尤其是居住在鄉下的那些年月里,冬至時節,當你行走那些大大小小的街巷里時,總會有那“當當當”的剁餡聲,不絕于耳,這是那時最動人的旋律。尤其是我們小時候,那時的生活還不富裕,別說是什么山珍海味了,就算是一頓普普通通的餃子,也并不是想什么時候吃,就能什么時候吃的,那時能吃上一頓餃子,就算是一次改善了。
農戶人家吃餃子,沒有什么講究,這主要說的是餃子餡,那時的鄉下人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屬于自家的菜園子,菜園里的白菜蘿卜芹菜韭菜等,都是包餃子的最好的餡料,蘿卜絲兒和肉是一種組合,白菜豆腐粉條是一種組合,芹菜肉餡是一種組合,甚至是豆芽與豬血雞血等也是一種組合,總之是多種多樣,不同的餡兒,會讓人吃出不同的感覺來。
那時的我們,并沒有什么娛樂項目,每年冬至的時候,能看著家里的大人包餃子,也是一種享受呢!從和面,到剁餡,再到一個個地包,最后直至下鍋煮餃子,拿笊籬撈餃子,和大口吃餃子,都讓人不亦樂乎。
冬至,雖說是二十四個節氣之一,但同時也是一個節日,從古至今,就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由此可見,這冬至節,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多么地重要。據史料記載,這過冬至節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末年,而且還和一代醫圣張仲景有關。傳說,時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見到鄉親們的耳朵都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讓手下人搭棚盤鍋,將一些驅寒藥材和羊肉,放進鍋里煮,煮熟后,用面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分食給當地的老百姓,人們在吃下這些“嬌耳”后,全身發熱,凍傷的耳朵被治愈,從此,民間就漸漸地形成了這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在我們這里,長輩們,說冬至吃餃子,還有一種說法就叫做“按耳朵”!
燃燒正旺的爐火上,坐著一口大鍋,大鍋里的水在沸騰,冒著絲絲縷縷的熱氣兒,此時,包好的餃子就可以下鍋煮了,它們就像是一尾尾別樣的小魚兒,在這熱水鍋里上下翻騰左右游動,反復地添入兩次左右的冷水,再次沸騰時,就可以餃子出鍋了。
迫不及待地盛上一大碗,就上一碟醋,幾瓣蒜,一口一個,滿口生香,真是痛快,就是在不知不覺中,一大碗的餃子,就下肚了,肚子里飽飽的,身子上暖暖的,口腔里香香的。
寒冷的冬至,能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不但驅散了冬日的寒冷,也給繁忙勞碌的生活,增添一絲暖意,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熱乎乎香噴噴的餃子,不僅僅有著這餃子的美味,還有那濃濃的親情,隨著一口口的餃子,在你的心窩窩里環繞,那滋味啊,或許,就是驅散這天寒地凍的冬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了。
冬至餃子香,那是一股情感,在舌尖上最美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