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羊踏雪去,金猴迎春來。春節日益臨近,春晚即將啟幕。筆者不禁憶起32年前看春晚的情景,歷歷在目,感慨萬千。那是1984年的春晚——雖是央視第2屆,但對我來講卻是第1屆。當時,我在遠離家鄉近千里的萊陽農學院讀大三。臨近寒假,考慮再三,決定“效仿”往年“貧困同學”做法,和菏澤、濰坊的兩位同學留下“護校”。當時我們住平房,被褥自帶,不像現在的學生公寓,設施一應俱全。所謂“護校”,就是將同學們的被褥、課本等生活學習用品集中到一間大房子里由留校同學看護。我仨負責看管的是所在牧醫系81級兩個班60位同學的物品,全部集中于正對學校南大門的綜合樓二樓東首大合堂教室。物品整齊地放置于東西兩側并排碼齊的課桌上,南面留出一排窗戶,可盡覽校園風景。北墻門東講臺上,赫然擺置一臺當時為數不多的電視機。
??? 這樣,一來可以省卻往返路費20余元,二來可以得到每天1元共計20余元的“護校費”,兩者相加近50元,這對偏遠農村的7口之家無疑幫助很大!當時免費上學,根據家庭情況及師生評議,我每月享受最高生活費14.50元。鑒于此,無法與親人團聚過節的惆悵慢慢淡化,而接下來的事更是備感溫馨。那年大年三十是1984年2月1日,傍晚,院保衛科領導在大伙房設宴慰問護校同學,飯后與大家一起動手包次日早晨聚餐的水餃。之后,來到綜合樓前噴泉假山旁,與老師們共同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
??? 回到大合堂,電視里正在直播春晚。對沒看過幾次電視節目的我們來說,絕對是賞心悅目、嘆為觀止!舞臺雖不像現在這樣絢麗多彩,但歡騰的噴泉、盛開的荷花、飛躍的鯉魚,不斷變換的燈光,足稱得上美輪美奐!趙忠祥、盧靜、黃阿原、姜昆、姜黎黎等聯袂主持。馬季詼諧幽默的單口相聲《宇宙牌香煙》,朱時茂、陳佩斯惟妙惟肖的小品《吃面條》,姜昆、李文華充滿正氣的相聲《夸家鄉》,博得滿堂喝彩;殷秀梅字正腔圓的《幸福在哪里》、沈小岑甜美動聽的《請到天涯海角來》、朱明瑛聲情并茂的《大海啊故鄉》、于淑珍悠揚舒暢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蔣大為激情滿懷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至今耳熟能詳、無比親切;那年還開啟了邀請香港歌手參加文藝演出的先河:奚秀蘭的《阿里山的姑娘》《我的祖國》、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壟上行》《外婆的澎湖灣》《鄉間小路》,無不使人春風拂面,《我的中國心》更是膾炙人口,迅即唱響大江南北;猶值一提,李谷一演唱的主題歌曲《難忘今宵》一鳴驚人、刻骨銘心,幾乎成為之后歷屆春晚必唱曲目。相伴歌聲笑聲,迎來了六十甲子開局之年甲子鼠年。
??? 之后,每年看春晚便成了我的牽掛。現在看來極容易的小事,當時卻很難實現。1985年春節,我在老家度過。當時村里剛通高壓電,人們很新奇,感覺就像黑暗的屋子突然打開一道門,燦爛陽光噴涌而入。聽父母講,彌留之際的祖母臨睡前,總要指著電燈囑咐快“吹滅”省點油(之前靠點煤油燈照明)。因怕影響期末考試,祖母去世時家里沒有拍電報告訴我,留下很大遺憾!這年村里沒有一臺電視機,自然也就與春晚無緣了;即使有,那種情況下也是不能去看的。
??? 1987年,畢業返鄉到陵縣職業中專工作近兩年的這年春天,我在同時入校工作的“六兄弟”中第一個結婚,在“臭老九”余音猶存的年輕教師里成了很多人稱道的對象,更令人羨慕的是,岳父陪送女兒一臺18寸“牡丹”牌彩電!那時老家還沒有電視機,于是,從1988年春節始,我每年用那輛“白山”牌28自行車,馱著用切菜板墊底固定的這臺電視機,搖搖晃晃與妻子一起回老家過年,全家同觀春晚。1989年春節開始,女兒也加入了這一行列,直到1992年春節老家添置電視機為止。不過,那時父親已去世,大妹已出嫁,看春晚者已不是以往的“全家”了……
??? 2014年春節前,老家搬進了本村及相鄰5村整體拆遷所建新社區,150余平方米二層別墅樓鱗次櫛比,真正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春節時,室外紅燈高掛、春聯盈門,室內溫暖如春、春晚正酣……
??? 看春晚,風霜雨雪幾十年,酸甜苦辣,五味雜陳。《難忘今宵》的旋律又在心中唱響:“……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國好! ”
石賢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