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停、綠燈行,斑馬線上見文明”,這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交通規則。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在現實生活中,行人、非機動車“跟風闖紅燈”現象卻屢見不鮮。
調查:行人和非機動車是闖紅燈主力
11月5日,記者來到我市多個路口進行調查發現,機動車幾乎都能夠遵守交通規則,行人和非機動車是闖紅燈的“主力軍”,而且只要有人做了“帶頭大哥”,便有人效仿。
在德城區湖濱路與東方紅路交叉口,東西向的直行燈變紅但左轉燈仍是綠色,就有三名十幾歲的女孩一邊聊天一邊走上斑馬線搶著橫穿馬路,人車在路中間爭道,險象環生。在她們的帶動下,原本等在路邊的2位市民,也跟著她們一起過了馬路。
而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方紅路與晶華大道的交叉口處,見東西向的直行紅燈亮著,行人車輛紛紛停下等待。當紅燈開始倒計時讀秒時,一輛電動三輪車突然啟動快速自西向東駛過該路口,看到這一幕原本停在路口的幾輛電動自行車也蠢蠢欲動,在倒計時還剩3秒時,紛紛通過了路口。在德城區天衢路與德興大道交叉口、解放大道與三八路交叉口都有此類現象發生。
市民:別人走了,剩下自己等紅燈,很傻
記者隨機詢問了50名市民,47名都表示有過闖紅燈的經歷,其中4人有主動闖燈的經歷,其余43人表示自己是看到有人這樣做,就選擇了效仿。“看到其他人都過去了,自己還在那規規矩矩地等著,感覺有點傻。別人能走,跟著走就不會有事的。 ”市民李女士說。“在馬路上開車,要是看到一個闖紅燈的,就得小心,因為后面很可能有跟著學的。 ”出租司機劉金泉告訴記者,前幾天他開車躲過了一輛闖燈的電動自行車,剛想加速,險些撞上同向來的另一輛電動自行車。很多司機表示,開車上路必須小心,自己寧愿跟其他機動車發生剮蹭,也不愿碰著行人或非機動車。“撞了車不要緊,按規矩賠償對方,再找保險公司就是。但如果碰擦了行人或非機動車,遇到那些不講道理的漫天要價,才是最頭痛的事。 ”市民鄒先生說。
交警:處罰只是手段,關鍵靠自覺
據交警部門統計,我國每天有2.6人死于闖紅燈,是歐美等國數倍。因闖紅燈而死亡的4人中,有3人是行人和非機動車車主。
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直屬一大隊副大隊長崔永新介紹,按照相關規定,駕駛機動車違反道路交通信號燈通行的,處以扣6分、罰款200元的處罰;非機動車罰款20元;行人給予口頭警告。但是在日常執法中,對行人和非機動車都是以勸導為主,并未進行過處罰。
多數司機認為,行人與非機動車仰仗交通參與的弱勢方這一身份,有恃無恐地去違法違規,闖紅燈行為屢禁不止,主要還是由于違法成本低導致。“闖紅燈的人并不是不懂交規,而是缺乏遵守交規的自覺性。處罰只是一種手段,目的還是讓人們自覺遵守交通規則,養成文明出行的習慣。 ”崔永新說。
專家:處罰“頭羊”,破除羊群效應
德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張秀琴分析指出,在跟風闖紅燈用大眾心理學解釋,就是“羊群效應”,一人帶頭,后面的人則一擁而上,紛紛懷著僥幸心理,認為自己不會被處罰,也不會被來往的車輛撞上。
她認為,交警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可以將批評教育與適度懲罰相結合,槍打出頭鳥,可以學習石家莊市抓“帶頭大哥”,只罰前三名“領頭羊”。對于一些頑固的、拒絕接受處罰的人,登記交通違法個人的信息,通過媒體進行曝光。久而久之,帶頭違反交通規則“領頭羊”就會減少。
其次就是加大交通安全和交通規則的宣傳力度,提升市民文明素質,促進市民養成文明出行的習慣。
□本報記者馬樂本報通訊員張亞磊邱揚
■短評:
心中有規則,腳下才能有文明
道路的問題,不只是有車一族的事。行人抱怨司機橫沖直撞,甚至把斑馬線變成了死亡線;司機也是怨聲載道,說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無視紅綠燈,隨意行走。
對行人來說,應多些自覺自律。過馬路時無視紅綠燈,只會給自己增加風險。讓行人自律,需要管理,我國不少城市下過大力氣整頓行人過馬路的行為,在一段時期內是有效的,但沒過多久又回到老路上來了。規則唯有深入人心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所以除處罰和曝光外,宣傳教育和普及交規必不可少。習慣的養成,更要長時間地堅持下去。
心中有規則,腳下才能有文明,無論行人還是機動車駕駛人,都要尊重和信任規則,各方都遵規守矩,交通出行才能文明,城市才能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