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合社區辦道德講堂樹榜樣 把文明種子播撒進居民心中
12月8日下午,走進德城區天衢街道新四合社區王家院小區,只見路面平整潔凈,車輛停放有序,沒有任何私搭亂建現象,處處散發著文明氣息。“我們小區能有這么好的環境,全靠居民自覺,這是我們長期堅持以德治理社區取得的成果。”社區黨支部書記王連才說道。
只有一名保潔員環境主要靠居民自覺維護
王家院小區共有12棟居民樓、400多戶居民。令我們吃驚的是,這里僅有一名保潔員。“社區環境這么好,主要靠大家自覺,大人孩子誰看到地上有垃圾,都會撿起來,要不然10個人也不夠用。”保潔員安書華說。她只負責清掃社區街道、收集垃圾,樓道內的衛生都是居民自己打掃。記者隨機進入一棟居民樓內,看到樓道干凈整潔,墻面上很難見到小廣告的蹤跡,樓道公共空間沒有堆放雜物。“社區出臺的管理制度,居民不僅自己遵守,而且還主動監督舉報那些違規行為。大家一起努力,我們物業工作可省心了。 ”物業管理人員馬福美說。
有一次一個貼小廣告的小伙子混進了社區,在單元門上偷偷張貼,結果被路過的居民王振山發現了。王振山不但及時制止了他,還把那些已經貼上的小廣告都清理干凈了。“社區就是咱的家,誰也不愿意讓別人在自己家亂涂亂畫。 ”王振山說。
在社區內租房的高如梅回憶,她剛搬來的時候,十分不適應,垃圾沒有扔進垃圾箱,有居民提醒,私家車沒有停在車位上,也有人招呼,“當時臉上真掛不住,覺得他們多管閑事。但仔細想想,他們做得對,這么好的環境,大家應該共同維護,我應該向人家學習。 ”如今,高如梅不但糾正了那些小毛病,還和居民搶著打掃樓道,完全融入新四合社區。
榜樣示范讓文明種子生根發芽
這些文明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2009年,王家院村、肖官屯、侯莊、羅家院4個村合并成新四合社區,村民雖然住上了樓房,但思想沒有“上樓”,仍有很多不文明現象存在。“那時候大伙兒隨手亂扔垃圾,雜物堆得樓道里到處都是,小區最多的時候雇了4個保潔員,仍然忙不過來。 ”馬福美回憶。
為了糾正居民的習慣,王連才帶領社區干部義務勞動,每周打掃兩到三次,每位社區干部包兩棟居民樓,打掃樓道衛生,同時進行文明宣傳,勸說居民清理樓內雜物,養成良好文明習慣。“剛開始有人說我們作秀,可是長期堅持下來,越來越多的居民被我們感動了,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積極改正,社區的環境也越變越好。 ”王連才說。
為了發揮榜樣的帶動作用,新四合社區設立了四德榜,進行“五好家庭”“優秀居民”評選,激發居民榮譽感,營造人人爭當模范的良好氛圍。“去年我們家是社區的五好家庭,還得了一個大獎牌,好多鄰居都羨慕,今年還得繼續努力。 ”81歲的社區居民張銀萍說。“現在大家都向榜樣看齊,有活搶著干,前些天下大雪,家家戶戶都出門搶著掃雪,誰家來晚了沒趕上干活,都覺得不好意思。 ”居民郭世民說。“文明不是貼在墻上的標語,也不是喊在嘴上的口號,它是我們每個人良好習慣的集合。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向善的種子,我就是要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創造適宜它生長的大環境。 ”社區書記王連才說。
辦道德講堂用道德力量感染每位居民
隨著社區發展,王連才深深認識到:經濟是幸福生活的基礎,文化是一個社區乃至一個民族長期興旺發達的源泉和靈魂,他確定了“崇文尚賢,尊老愛幼”的社區治理理念。為了提升居民的思想道德修養, 2010年他創辦居民道德講堂,組織大家每周六晚上學習傳統經典文化。“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愿意來學習,每到星期六我們都得反復打電話督促或直接到人家家里做工作。”社區委員徐靜回憶。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地居民被社區干部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動,上至70多歲的老人,下至10多歲的孩子都積極參加。通過學習,他們受到了教育,社區里賭博、打牌等現象沒有了,不孝敬父母的沒有了,兄弟關系、婆媳關系、鄰里關系都得到了進一步改善,逐漸形成了人人懂孝道、知榮辱、明是非的良好氛圍。 2013年,新四合社區被命名為山東省“德耀齊魯”道德示范基地,并獲評“國家級文明社區”。
近期,他們更是對“我文明德州文明”的口號進行延伸,提出“我文明社區文明德城文明德州文明”,號召大家積極參與,共創文明社區。“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從居民一點一滴生活細節中培養滲透,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既是環境的創造者也是享受者,激發個人對社區、社會的那份責任感。 ”王連才說。□本報記者 馬樂 本報通訊員 蘇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