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平原縣志》中董思任家鄉景色
□宮玉河
平原縣董路口董氏家族,堪稱清康乾時期的名門望族。董思任就出生于這樣一個大家庭。叔父董訥(1639—1701),字茲重,康熙六年(1667)丁未科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后官至“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是全國位高權重的九大總督之一。父親董訪,字禾問,人稱董上舍,別號致爽詩人。董思任,字予肩,拔貢。康熙四十三年(1694)任鑲紅旗教習。雍正四年(1726)任威縣知縣,雍正七年至雍正九年(1729—1731)任滄州知州。
一
清乾隆《平原縣志》記載:董思任曾經處理過兩個棘手案件,拂民怨,正民風,深孚眾望。一是某甲吊死于高桿,主管典獄的官員兩次到現場查看,去巡視的官員也懷疑某甲的死因,于是報告給了董思任。董思任前去查看詳情,路上遇到3頭牛臥伏擋路,趕也趕不走。董思任翻閱案卷,發現當地人胡三牛曾與某甲兩人對賭,某甲連輸,無力償還賭債,而胡三牛窮追不舍。走投無路的某甲直接吊死在胡三牛家。這可把胡嚇壞了,趕緊把某甲尸體移開,將其懸掛高桿,造成某甲自殺身亡與其無關的假象,以逃避罪責。董思任找來胡審問,胡當即服罪。二是清河縣一人連殺三人,入獄后一直未能作死刑處理。董思任得悉案卷后,結合實情,秉公執法,雷霆出擊,嚴肅處理了失職瀆職、久拖不決的相關人員10余人。
二
威縣民風彪悍,好勇斗狠,經常出現互相爭斗的“棒子幫”。董思任嚴厲打擊,毫不手軟,好勇斗狠之風逐漸平息。董思任任滄州知州時,滄州境內有條大河,水流湍急,河堤陡薄。按照多年慣例,一般是等到秋季,上面才撥款維修加固。然而,夏秋時節,往往是水患頻發的季節,如果一味地等到秋季撥款來到再維修加固,肯定誤事。董思任明白輕重緩急所在,未雨綢繆,動用其他款項先行維修加固,從而杜絕了水患。遇到災年,董思任親力親為,逐村查實上報賑災。外出后又返回家鄉沒有及時入冊得到賑濟的,董思任就用自己的薪俸提供幫助。最終,董思任因積勞成疾,只好辭去官職回鄉。
三
紀曉嵐(1724-1805)曾在其筆記體志怪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中記錄了董思任的幽默故事。故事說,河北孝廉劉士玉家里有一書房,不知何時被狐所占。白天,若有人在書房,這狐貍就沒話找話跟人閑聊,一言不合,狐貍就立馬開戰,瓦片、石子往人身上飛。狐能看得見人,而人看不見它。滄州知州董思任聽說這件奇事后,自告奮勇到劉士玉家,幫他趕狐貍。到了書房,狐貍沒有拿東西扔他。于是,董思任開始跟狐貍談心,比如人、妖有別,井水不犯河水等,勸狐貍搬走。這時候,屋檐上忽然傳出聲音:你做官名聲很好,愛護百姓也不受賄,所以我不敢拿東西扔你,但你之所以愛護百姓,是因為你希望人們說你是個好官,不受賄是為了怕將來影響自己升職,所以我也不怕你!
董思任聽到狐貍說出了他的小心思,尷尬不已,只好離開。而劉家的一個仆婦卻不怕狐貍,狐貍也不敢扔她。于是劉士玉就拐彎抹角問狐貍原因,狐貍說:她雖然人粗笨,但她是真孝婦,你們凡人看不見。連惡鬼見了她都要敬畏,何況我狐類呢。劉士玉茅塞頓開,立馬讓仆婦住了進來,結果,狐貍當天就溜走了。孝順的人,原來這么神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