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曹戈
明清時期德州的佛教活動比較活躍,見諸史籍記載的寺院有十幾處之多。其中西門外運河邊的慈氏寺、城內喧嘩角東北角的永慶寺、城東南20里處的抬頭寺3寺,規模大,建寺時間早,存世時間長,可稱為明清時期德州的三大名剎。
橫遭劫難的慈氏寺
據民國《德縣志》記載:慈氏寺本在運河西岸,建于唐貞元元年(785)。因該寺主殿房頂用瓦出自制陶大家,瓦色光白,俗稱銀瓦寺。元代時遭兵燹,明永樂十年(1412)重建。清雍正十二年(1734),運河取直西徙,該寺開始處在運河東岸。乾隆四十四年(1779),山東巡撫國泰撤其材,于城西八里屯建布拉達廟。四十八年(1783),奉旨拆毀,原供奉的楠檀佛像,被移入永慶寺內。
據田雯《長河志稽考》的記載,慈氏寺不僅建筑宏偉,香客眾多,而且是德州的重要旅游勝地。該寺“復殿重房,交疏對霤,香煙似霧,旛幢若林,名僧德眾,負錫為群。信徒法侶,持花成藪。伽藍之盛,最得稱首。佛閣去地百仞,面臨長河。帆檣舳艫,經過其下”。距寺廟北面不遠就是通向景州和北京的官道,水旱兩路的達官貴人、文人騷客以及平民百姓,不時涌入寺內燒香拜佛和旅游觀光。有一代詩壇盟主之稱的明代詩人王世貞,在與奸相嚴嵩的斗爭中落難,曾投宿于慈氏寺,并作詩2首。其一為:“日落山門閉未曾,芘芻前揖大中丞。騶鳴欲盡篝燈語,元是人間行腳僧”。其二為:“入門金像欣然笑,笑我津梁老此生。兜率天中觀自在,不知賢劫也求名”。反映了詩人落魄的心理,不得不與佛祖對語,以宣泄心中的郁悶。州城名士田雯少年時代也曾游過慈氏寺,到了康熙三十一年(1692)故地重游,并作詩一首:“名藍精舍野煙中,半塔依然立晚風。門外長河流水去,鐘聲漁唱夕陽紅”。
時間到了乾隆四十四年,慈氏寺突遭劫難,整個建筑被拆,輝煌多時的慈氏寺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要弄清這段歷史,還得從乾隆皇帝和大貪官國泰說起。有清一代,清皇室所信奉的都是“密宗”佛教,乾隆不僅信奉“密宗”佛教,還曾想出家為僧,但他又不愿舍棄皇帝的位子,就找了一個和尚來替他,這個替僧就是覺能法師。覺能法師不僅是皇帝的替僧,還是當時山東巡撫國泰的表弟。他看中德州這塊南北通達、經濟文化很是繁榮的風水寶地,想在此地建廟安身。修廟的的材料從哪里來呢?在國泰的授意下,覺能勾結德州州府扒掉了慈氏寺,在河西八里屯建起信封密宗的布拉達廟,俗稱喇嘛廟。
覺能法師自恃有皇室和巡撫做后臺,在德州一帶為非作歹。他勾結土匪,帶領廟中披著和尚外衣的歹徒打家劫舍,攔路搶劫,甚至搶掠良家婦女,在慈氏寺中挖建地下室,用來貯藏贓物和奸淫婦女,搞得德州城外民不聊生。
國泰是奸臣和珅的好友,此時的他在山東橫征暴斂,大肆貪污。國泰和覺能法師的惡行引起朝廷御史錢灃的注意,他搜集到國泰和覺能法師的罪證后,并及時參奏朝廷。當時的內閣大臣劉墉,正與奸臣和珅在朝堂上明爭暗斗。劉墉早就知道國泰是和珅的親信之一,作為山東人的他也早就聽說了國泰的一些貪污丑行。當看到錢灃奏本后,認為正是鏟除和珅黨羽的好機會,于是他在乾隆面前極言國泰及覺能罪大惡極,應為民除害。后經查證屬實,朝廷降旨將國泰撤職查辦,把以覺能法師為首的德州布拉達廟兇僧全部處死。劉墉考慮慈氏寺離通京大道很近,為保證國道安全,在征得乾隆皇帝同意后,下令徹底拆除寺廟,搗毀其地下室。為了保存好無辜的佛像和供“密宗”佛教信徒們朝拜,于是在德州永慶寺大殿的西南方建起一座佛殿,把楠檀佛及侍立佛像移至殿內。這個佛殿遺址就在德州一中院內 “逸夫”教學樓處。
獲得新生的永慶寺
德州永慶寺(俗稱大寺),是明清時期的德州境區最大的一座廟宇。據《德縣志》記載,該寺建于唐貞元元年(785),由唐代高僧臥云禪師創建,元代遭兵燹。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僧人古峰移建于德衛城內。景泰年間,邑人張惠重修,并作記略。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5年),僧人妙熙募化再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寺內部分建筑改為山東省立第12中學。上世紀60年代后,該寺建筑開始遭到拆毀,到80年代時,原寺內建筑已蕩然無存。2007年以后,永慶寺被移建于經濟開發區晶華大道南端、大申莊新村路西處。現今仍香火旺盛。
明清時期的永慶寺,座落在德州城內喧嘩角的東北角處,在德州舊州署(知州衙門)的后面,即現在德州第一中學處。該寺原占地約200余畝(含大寺廣場、放生池等),寺院內古樹參天,風景秀麗。主要建筑物都在中軸線上,主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間閣(俗稱千佛閣)、鐘鼓樓、東西配殿、凈業堂等古建筑,在寺中東南面,有御碑亭一座,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皇帝南巡時在德州御書4種文字的(漢、滿、蒙、藏)御碑,以宣揚他個人的文治武功。碑為漢白玉石的正方形四面碑,漢、滿、蒙、藏文字各占一面。天王殿的東南面有大鐵鐘一口,高2米多,底徑1米多,滿身鑄有出資鑄鐘的善男信女名字,屬元代遺物,現不知下落。
近年來,市宗教局積極落實宗教政策,于2003年批準成立德州市佛教協會。 2004年元月,山東省宗教局同意異地修復永慶寺。 2007年8月,江蘇無錫靈山祥符禪寺知客兼維那常妙法師,正式進駐永慶寺負責寺院的全面修建工作。現已建成的建筑有大雄寶殿、念佛堂、僚房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等均已相繼開工。在不久的將來,獲得新生的永慶寺,將成為集“德州古運河文化”、“佛教文化”為一體的旅游觀光勝地。
在破除迷信中消失的抬頭寺
抬頭寺位于德州經濟開發區抬頭寺鄉抬頭寺村西的減河東岸。據田雯《長河志稽考》記載:“抬頭寺在(古)黃河岸上,有村曰解家牌,有剎曰抬頭寺”。 “寺內有白松二株,衙衙作虬龍形”,枝葉蒼籠蔥翠。民國《德縣志》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修抬頭寺”的記載,也有嘉靖五年(1526)《古剎抬頭寺重修記》碑文,說明該寺最晚建于明代以前。
抬頭寺占地20余畝,坐北朝南,其建筑雄偉,規模宏大。寺內建筑沿南北中軸線對稱布置。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排列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千佛閣,兩側對稱分布著鐘樓、鼓樓、配殿、僧舍。此寺雖然不如永慶寺規模大、比不上慈氏寺香火旺盛,但卻是一處幽靜恬適的休閑去處。
田雯在他的 《長河志稽考》中描繪康熙時期及以前的抬頭寺,“誦室講堂,洞開廻復;梵樂法音,聒動遠近”,說明該寺一直是香火旺盛。他還記載了王世貞為家難北來,不敢住在城內,而僑居抬頭寺的史實。王世貞在該寺住了3個月的時間,將寺中所藏經卷閱讀了一遍,并讓隨從人員抄寫了數匣。若干年后的一天,一艘從江蘇來的官船遵王世貞之命,給該寺運來了兩大箱子佛經,以補該寺藏經所缺,使寺內經文完善配套了起來。原來王世貞當年讀完該寺所存經卷后,發現所存極不完整,所以在后來的時間里,一直留意幫助該寺收集缺少的經卷,湊齊后便派人捎給了抬頭寺。但到了清康熙年間,該寺的經卷又已是殘缺不全了。據說后來永慶寺又借去4箱未還,其余4箱也于民國后陸續散失。
傳說抬頭寺每年正月十三要舉行一次“打鬼”活動,其場面十分壯觀,吸引著周圍村莊的人們前來觀看。寺院舉行“打鬼”活動來源于西藏。相傳西藏曾經有個暴君,視佛教為仇敵,曾大張旗鼓地滅佛,在其統治區內搗毀佛像,拆毀佛寺,殘害僧人,因此佛教徒對其十分憎恨。當時有一喇嘛,在佛力的作用下,將暴君殺死,從此佛教日趨昌盛。為紀念這位勇敢的喇嘛,佛門每年正月十三要舉行一次“打鬼”活動。抬頭寺山門前有一大型廣場,“打鬼”活動每年都在此進行。因為“打鬼”活動的時間正好與民間鬧元宵的時間重合,所以觀看的“打鬼”的人自然會很多。
宗教在我國曾被視為封建迷信活動。新中國成立前后,由于唯物論和新思想的傳播,信教群眾越來越少,多數寺院變得冷冷清清無人問津,最后變成一片廢墟。抬頭寺的消失,也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發生的。該寺的后閣,是在清末鎮壓捻軍起義時被拆毀的;鐘鼓樓是德州解放初期被拆除的;正殿和其余建筑,是在1954年中被拆除的。如今的抬頭寺,只成了人們腦海中的一段歷史記憶。□張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