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弼為本郡呂文學之妻魏孺人所纂墓志。
■他寫了 《朝議大夫通政使司右參議莪山孫公遺事》一文,贊頌孫勷的公正嚴明。
■他與高鳳翰叔侄相稱,認真編輯刪選 《南阜詩集》,并為其提句。
■他任濼源書院院長一職,在乾隆二十四年山東鄉試揭榜時, “書院生中式者十有八人”。
??? 清代中期太史公宋弼,是明代刑部右侍郎德州鄉賢宋性的第六代孫,詩文名冠一時,曾長期擔任翰林院編修,負責《續文獻通考》的資料采集和文字加工。直到乾隆三十一年 (1766),已是64歲的他才走出宮廷擔任甘肅按察使,雖然政績突出,但時間不長卻死于覲見途中。關于他的事跡,目前除墓志銘外,不見有其他系統的材料。
奮筆美化舅父功績
??? 宋弼的祖父宋兆李和父親宋來會都是拔貢。他的母親李氏,是江蘇長州(今江蘇吳縣)隨兒子遷來德州的李文科的女兒,與康熙朝通政使司右參議孫勷是同懷姊妹。
??? 孫勷,本名李勷,后來姓孫,是因為被德州卸任知縣孫繼發現并收為嗣孫。當孫繼路過李勷所在的私塾時,發現該童穎敏好學,讀書過目不忘,是塊可雕塑成大器的材料。為了讓李勷得到好的教育,孫繼決定將李勷帶回文化發達的德州,做其長子孫云錦的兒子,以便進入德州州學享受好的教育資源,也可隨時聆聽自己的教誨。由于嗣祖父的精心培養和德州濃厚學習氛圍的熏染, 24歲的孫勷即奪得康熙二十年 (1681)山東鄉試的第一名,即中得解元; 29歲考中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后 授 散 館 檢 討 ; 康 熙 三 十 一 年(1692), 37歲的他曾擔任福建鄉試正考官; 53歲出任貴州學政;康熙五十二年 (1713), 57歲的孫勷升任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翌年升翰林院侍講,改授翰林院提督四譯館太常寺少卿;康熙五十八年 (1719)升任大理寺少 卿 , 居 正 四 品 官 階 。 雍 正 元 年(1723),已是67歲的他蒙皇上召見,補授通政使司右參議。雍正四年 (1726),年滿 70以老告退。孫勷詩文皆精,尤其文章出眾,被蒲松齡稱為 “海內宗匠” 。他性情豁達,生前曾自作墓志銘,對自己的工作經歷、家世、后代的婚姻狀況做了說明。
??? 作為其外甥的宋弼,看了孫勷自撰墓志銘 《莪山自敘筆記》后,覺得舅舅只是將為官的經歷和家世寫了一遍,但對于為官的政績和高尚的人品卻避而不談,這樣下去,人們就不容易了解舅父的真實面目。所以,已是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編修的宋弼就于乾隆十四年(1749)寫下了 《朝議大夫通政使司右參議莪山孫公遺事》一文,對舅舅不便書寫的內容進行了闡述。他稱贊孫勷為官時不趨炎附勢,不搞拉幫結伙,忠心報效朝廷。孫勷在官長達42年,不攀附權貴,不傲視貧賤,積極培養和激勵后生,禮遇賢士,博得朝野上下的一致肯定。
??? 雍正元年 (1723)以后,權臣隆科多與年羹堯曾先后向孫勷拋出橄欖枝。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隆科多,是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雍正皇帝的舅父,為總理事務四大臣之一,曾差人傳話, “茍入我們,則巡撫可得也”,但孫勷并沒有為此心動。征西大將軍年羹堯授意其幕賓唐赤子、張太基兩人,多次寫信邀請孫勷過府訪問,他也不加理會。一次,年羹堯在回京途中接受文武百官迎接時,單獨接見了孫勷,一番談話給年羹堯留下了深刻印象。臨別,年羹堯囑咐孫勷要另找時間詳敘。孫勷回京路過年羹堯府第時,守門人力邀孫勷進門少坐,孫勷還是以有急事為由迅速離去。
??? 在獎掖后進方面,宋弼文中寫道:孫勷在督學貴州期間,經常到各府巡視,改革過去的陳規陋習,使黔地迅速形成好的學風。特別是他在此選拔了一批優秀學子,集中于黔陽書院,親自授課,為貧窮落后的貴州省培養了一批棟梁之才。同時,他還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助。如陳法、包祚永、注定元、李運升、王瓚、陳仁圻、朱繡等人都曾得到過資助,順利完成學業,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正是他在貴州的所作所為,被貴州巡撫劉蔭樞感動并密報朝廷,不久升任通政司參議。
??? 在主持正義方面,宋弼記載了舅父孫勷的這樣一個事例。曾有一名叫張江的進士,有人嫉妒他的才能,阻撓其進翰林院。孫勷在朝堂上為張江大聲呼吁,“百川 (張江字)進不了翰林院,還有什么公道可言?”有人也勸告他不要因為別人的事而得罪人,但他卻回答說: “我出身鄉野,蒙圣上恩寵,賜我名譽地位,我所以不避嫌疑,直言不諱,正所以報圣上對我的厚恩。
??? 宋弼還著重記述了舅舅孫勷因過繼原因精心處理雙重家庭關系的事跡。孫勷面臨兩個家庭關系的處理與協調,在家務問題的處理上要比常人付出數倍的努力。
??? 他的生父母和哥哥,在他隨嗣祖父北遷時一塊來到德州落戶,弟弟則由長州的外祖父撫養。他的嗣父母生有11個男孩和4個女孩。這么大的兩個家庭,兩種身份的爹媽都在一個村子里住著,要使大家和睦幸福,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 “事所生及嗣父母,愛敬曲至,終身如一”。在處理這些微妙關系中,用自己的誠摯和孝心,贏得了雙重父母和兄弟姐妹們的認可。
??? 宋弼 《朝議大夫通政使司右參議莪山孫公遺事》一文,不僅使孫勷的人物形象豐滿了起來,也為后人了解鄉賢孫勷提供了完整的的第一手資料。
詩斷滕州 “白花官司”
??? 棗莊市所轄的滕州不僅歷史悠久,文化發達,而且風景優美,交通方便,自古就是游覽盛地。
??? 明代天啟三年 (1623年)三月的一天,著名文學家、畫家、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在書童的陪伴下騎著毛驢來到風景如畫的滕縣采風。李流芳看到從官橋至滕縣城的古驛道旁,雪白的杜梨花、粉紅的桃花漫山遍野,隨著陣陣春風沁人肺腑。李流芳頓覺心曠神怡,猶如進入仙境夢中,不由詩興大發,情不自禁地吟誦出著名的 《滕縣道中》一詩: “山欲開云柳乍風,杜梨花白小桃紅。三年三月官橋路,策蹇經過似夢中”。李流芳被滕縣的美麗景色所陶醉。為了進一步欣賞藤縣的美景,他臨時決定在藤縣住下。在以后的幾天里,他先后游覽了池蓮四面、谷翠雙峰、龍嶺晴云、微湖夜月、趵突噴玉、塔影高標、真人仙柏、文公古臺等蕃陽八景和山水古跡,又寫了不少贊美滕縣風景的詩篇,其中 “谷城山曉青如黛,滕縣花開白似銀”一句最為傳神,成為千古絕唱,深受人們的贊賞。也就是這句 “藤縣花開白似銀”一句,成為日后文人們爭論的焦點。
???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最有影響的“神韻說”大詩人,官至刑部尚書的詩壇盟主王漁洋,曾幾次途經滕縣。他在欣賞了滕縣的青山綠水之后,卻沒見到過一朵白花,不禁懷疑起李流芳的滕縣“花開白似銀”和 “杜梨花白小桃紅”等詩句描寫有誤。為此,他也以 《滕縣道中》為題,賦詩予以更正: “薛北滕南幾問津,遠山如畫黛眉新。惟余一事堪惆悵,不見花開白似銀”。
??? 幾十年過后,翰林院掌院學士錢塘人梁詩正,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也經過滕縣。梁詩正是雍正八年 (1730)的探花,很有文才,官至東閣大學士,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常伴駕出巡各地。他們君臣一行途經東阿縣來到滕縣時,適逢春雨連綿,無景可觀。梁詩正漫步滕陽驛道,登上龍泉塔,映入眼簾的只是一片迷蒙的雨霧, “山曉青如黛”與“花開白似銀”的美景什么都沒看到,他對李流芳、王漁洋的詩句產生了懷疑,揮筆寫詩: “東阿南望盡模糊,如黛山色黯欲無。我比漁洋更惆悵,風蓑雨笠谷城圖”。梁詩不僅否定了 “谷城三色和滕縣花景”,還把 “谷城”當作“東阿縣谷城”,使這樁文壇疑案更加復雜化了。
??? 又是幾年過后,梁詩正的孫子梁覆繩也來到滕縣。他為了核實前人的描述,特地到現場觀察。他目睹了如黛的山色和似銀的白花,才相信李流芳的詩不是信口亂吟,而是實地觀察后有感而作;認為王漁洋與梁詩正到滕縣來的季節不對,所以沒有看到白花似銀的景色,才寫下了帶有批評意味的詩篇。為了結束這場文壇之爭,他賦詩一首 《過谷坡》: “惆悵漁洋句漫猜,看江谷下獨徘徊。松園自是詩中畫,滕縣花偏為我開”。
??? 時隔不久,作為濼源書院山長的德州人宋弼路過滕縣,飽覽了滕縣的名勝風景之后,也對前人描寫滕縣的詩文進行評論,以 《過滕縣》為題抒發了情感。詩曰: “滕縣花開白似銀,長蘅佳句最清新。王郎曾此添惆悵,況是寒天過小春”。詩中的長蘅是李流芳的字,王郎戲指王漁洋。從明代的李流芳到清代的宋弼,時約200余年, 5個名人反復爭辯,最后才弄清滕縣確如李流芳詩中所描寫的 “谷城山曉青如黛,滕縣花開白似銀”那樣美麗可愛。
編輯刪選 《南阜詩集》
??? 《南阜詩集》全稱 《南阜山人詩集類稿》,是乾隆時期膠州名人高鳳翰的留世詩作。高鳳翰是清中期著名的書畫印三絕的藝術家,也是較有成就的詩人之一。有人把他與 “揚州八怪”并列,也有人說他就是 “揚州八怪”之一。他一生留下了大量以德州人和德州景點為題材的詩文和書畫作品。但他的詩集 《南阜山人詩集類編》,又是由時任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編修的德州人宋弼編輯選定的。
??? 高鳳翰生于青島膠州南三里河村的書香門第。其父高曰恭為康熙十四年(1675)舉人,叔父高曰聰為康熙十二年(1747)進士。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博覽群書,工詩文,擅書畫,精篆刻,善制硯。 19歲為秀才。雍正五年 (1727),膠州知州黃之瑞舉薦高鳳翰為孝廉方正,朝廷派其試任安徽歙縣縣丞,后代理歙縣知縣。他先后 “受賄五千金”、涉嫌與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結黨而受牽連,但案情最終都得到昭雪。乾隆二年 (1737)五月二十五日,因右臂患痹病,改號尚左生、丁巳殘人,遂隱退揚州,寄居僧舍,改以左手賦詩作畫為生,乾隆十四年 (1749)病逝于故里。高鳳翰一生作詩 3000余首,《山東通志》說其詩: “不甚研煉,往往頹唐自放,亦不甚拘于繩尺,然天分絕高,興之所至,時有清詞麗句”。高鳳翰自選詩集有 《擊林》、 《湖?!?、 《岫云》、《鴻雪》、 《江干》、 《歸云》、 《青蓮》等七卷,共收詩2366首。
??? 高鳳翰過世后,其孫高攀鱗為了將《南阜山人詩集》刻印成書,便將詩稿送交時在翰林院為官的德州宋弼刪選。宋弼雖比高鳳翰小 20歲,見面以叔侄相稱,但與高鳳翰交游至篤,曾于雍正四年 (1726)一起 《春泛大明湖》 、共作 《湖上竹技》諸詩。宋弼后于高攀鱗處拜祭山人遺像,泫然流涕,又題詩云: “壯心誰遣暮年盡,烈士獨無行樂方……遺文更恐歸零落,一奏哀歌淚數行”。
??? 宋弼將 《南阜山人詩集》中的1929首刪去,僅留存437首,易名為 《南阜山人詩集類稿》。他在 《刻南阜山人詩序》中說: “(高鳳翰)少具異才,跌宕文酒,薄游四方,所至傾其豪雋, 40不第,舉為歙縣丞,以事牽連罷官,又病風痹,右體不用,垂老歸家,食貧以歿。人生若此,可不謂窮乎?山人善書善畫,畫尤為世所寶,重貴之如古人。其詩計3000余首,合為巨編,藏之家。世人所稱 道 , 多 其 格 律 ,……”。繼而,宋弼認為刪選后的作品,則是高鳳翰詩作中 “其善且工者”。他還稱贊高鳳翰的詩 “七古得蘇陸之遺,自擅勝場。諸體品格,在中晚兩宋之間”。
??? 在 《訂選南阜老人詩卷畢有感題句》中宋弼吟道: “……往日看遺像,戚然傷我心。寧知冰雪夜,如聽鳳鸞吟。下里歌誰和,高山志獨深。若將東海水,一為滌煩襟。”最后,他恭恭敬敬地署上德州同學小侄宋弼識,權作對這位才華橫溢又生不逢時的藝術家的最好祭拜。
濼源書院出色山長
??? 宋弼于乾隆三年 (1738)的順天府鄉試中考中舉人,乾隆十年 (1745)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未逾月,御試乾清宮,入高等,正在準備提拔任用時,以父憂去職。乾隆十四年(1749)服闋還朝,充武英殿提調,擔任《續文獻通考》纂修官。
??? 《續文獻通考》是清統治者仿效宋、明兩代編纂 《文獻通考》的做法,將本朝的典章制度按類匯編成書。該書成書于乾隆五十二年 (1787),是由漢族大學士張廷玉、嵇璜、劉墉等奉敕編撰,由紀昀等校定,又名 《清朝文獻通考》,所載典章制度自清初至乾隆五十年 (1785)止,與 《皇朝通典》、 《皇朝通志》合稱為《清三通》。編纂 《續文獻通考》這種類書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查證記錄材料,工作很艱辛也很繁瑣。宋弼在這個職位上從乾隆三年 (1738)一直干到乾隆三十一年 (1766),長達 28年。期間他雖因丁父憂離職 3年,因丁母憂離職 3年,還在母親生病時請假2年,實際工作時間有 20年之多。試想,作為一個滿腹才學的人,怎能在這樣一個整天抄抄寫寫的地方熬得下去?所以乾隆二十四年(1759)前后,宋弼以省母請假,家居數年。期間曾應邀主濼源書院。
??? 宋弼在濼源書院山長的職位上,工作如魚得水,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濼源書院為當時山東的最高學府,位于泉城西門內大街,雍正十一年 (1733)由山東巡撫岳濬改建。宋弼在省母請假期間,由山東巡撫白鐘山聘請出任濼源書院山長一職。省內很多士子聽說當朝太史公宋弼來擔任山長,遠近求學者蜂擁而至。宋弼在出仕前后曾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方法。錢大昕為其撰寫的墓志銘中說他: “家故貧, (出仕前)教授生徒自給。既貴,弟子著錄益眾,分教庶吉士,凡三科恒以師道自尊”。在濼源書院的教學中,宋弼以科考所需的文章作為重點,要求學生先正程式,即先確立文體,不去追逐華麗辭藻,所以考中舉人、進士的數量猛增。乾隆二十四年 (1759),宋弼的同事錢大昕出任山東鄉試主考官,揭榜時 “書院生中式者十有八人”。宋弼非常高興,曾當場賦詩云: “伊予久伏處,馮軾觀群閧。決勝卜其長,億占每幸中”。因此, “宋弼主濼源,十有八中舉”,也成為清代中期齊魯大地的美談之一。
??? 正是濼源書院山長這一職務,使宋弼有幸完成了與盧見曾、董元度、張元、李文藻等一批山東文人志士想匯編出版山左詩抄的愿望,使編書的材料搜集工作如虎添翼。宋弼借助書院學子來自省內各地的地緣優勢,在山東各地廣泛搜集清初和明代山左詩人的詩作及作者簡介,為其順利完成 《國朝山左詩抄》和 《山左明詩抄》 2部鴻篇巨著奠定了材料基礎,為山東歷史搶救和保存了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
??? 當他有了主持了一段時間的濼源書院山長經歷時,又回到翰林院編修的位上,工作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故而在乾隆二十八年 (1763)御試正大光明殿時,因考核不合格,竟令他以原官休致。由于劉統勛和翰林院掌院學士梁詩正的懇留,才得以繼續留任。乾隆三十年(1765)遷右春坊右贊善。當年秋, 64歲的宋弼終于盼到外放,初授分巡甘肅鞏秦階道。這段時間,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做了許多別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事好事,可惜外任時年歲已高。
??? 乾隆三十一年 (1766)調整飭甘肅道;三十三年 (1768)三月,擢甘肅按察使。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在覲見途中死于洛陽驛站,享年66歲。
□本報特約撰稿人 張明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