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利已經吹了30余年的糖人
孫子對糖人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行走在城市中,糖人藝術已漸行漸遠
熬糖是吹糖人至關重要的環節
厚國志的糖人技術曾在迪拜接受當地媒體采訪
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記者 王懷貴 攝影 周建新)糖人,多數人都見過,如今漸漸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組成部分;吹糖藝人常年在外,靠這門古老的手藝掙錢。在陵城區宋家鎮、糜鎮活躍著這樣一群“吹糖人”,老藝人甚至將這門手藝“吹”到了國外,曾先后到迪拜、馬來西亞、俄羅斯、卡塔爾等國家表演。
傳承:只要娃肯學就傳下去
采訪之際,煤球爐上熬制的糖稀已經“到了火候”。“我給你們展示一個!”王書利說著,先揪了一塊,在手上捏捏拽拽,“啪”一托,很快將斷面放在嘴里,不到1分鐘時間,一只公雞有了模樣。
王書賢說,雖然收入可觀,但兒子卻沒干這一行,目前在一家企業上班。“孩子們有自己的事業,不強求非得干這一行。我們走南闖北不容易,和家人也是聚少離多。”王書賢說。
祖上留下的手藝會不會就此失傳?兩位老人都說,這完全不用擔心,因為孩子們都會。說著,王書賢12歲的孫子王卓走了過來,拿起一塊糖稀,轉眼之間一只小老鼠成型了。“我5歲時就會了,我7歲的弟弟也會做。”小王卓說。“這是祖上留下來的手藝,我會教誨后代,將這些老手藝繼續傳承下去。”王書賢說。
發揚:糖人“吹”出國門
“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北京華商非遺促進會會員”、“北京玩具協會會員”……小小的糖人,讓今年40歲的厚國毅風光無限。厚國毅是陵城區宋家鎮厚家村的村民,吹糖人是他打小跟父親學的。
從十六歲開始,厚國毅就憑借父親傳授的糖人手藝走南闖北,后在北京定居。由于技藝高超,厚國毅陸續加入一些協會,后來受北京文聯邀請參加各國文化藝術交流。“2003年卡塔爾全球藝術節,當時我去表演吹糖人,外國人看著一件件藝術品在手里誕生,都豎起了大拇指,這是最讓我自豪的。”厚國毅介紹,能讓民間藝術走出國門,是他們肩上的責任。
厚國毅的弟弟厚國志曾同哥哥一樣,24歲時去迪拜表演,讓更多外國人認識了糖人藝術。
堅守:過年過節從未在家過
60歲的王書賢是陵城區糜鎮范橋村的村民,村里除了他和52歲的堂兄弟王書利會吹糖人,一千多口人的村子里,再沒有人會這手絕活了。“我們兄弟倆算是一個家族,這是祖上傳下來的,其他人都不會。”
3月7日下午,記者來到王書賢家里,農家院里還有玉米棒子脫粒后的現場。“常年在外,只能利用偶爾在家的間隙干些農活。”王書利說,他和堂哥很多時候都是一塊出門,這樣也好有個照應。
因為年后慶云金山寺的廟會,哥倆應邀參加。兩人忙活了8天,剛回來兩天又要動身去臨清了,因為主辦方已經打來電話,邀請兩人前去表演。
雖時間緊張,但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僅在慶云的幾天,兩人掙了1萬多元。王書利介紹,以前從未在家過過春節,因為這時候各地廟會等活動比較集中,正是他們最忙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