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語 文化是一個地區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沒有精神支撐的發展是單薄的,更是難以為繼的。在群眾文化需求日益高漲強烈的今天,不能僅僅把文化建設當作改善群眾生活的興奮劑、強心針,更要把它當作一種惠及民生的“新常態”,這樣才是對群眾真正的關切。宋樓鎮抓文化像抓經濟一樣傾心傾力,文化發展勢頭強勁,文化惠民活動精彩紛呈,給這里的鎮域發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新景。走進宋樓,且看這里的文化發展故事。
??? 文化體系改造升級
??? “現在,村里的文化廣場真寬敞,吃了晚飯上這里來跳跳廣場舞、亮亮嗓子,俺老伴還能打打籃球,可好了,有了這個廣場跳舞也不用擔心‘擾民’了。 ”宋樓鎮后王溝村的一位大娘如是說。
??? “只有配齊了文化設施,才能給群眾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才能讓群眾舞出精氣神。 ”該鎮黨委書記曲傳增說。近年來,該鎮在文化設施建設上不斷發力,積極爭取上級資金高標準規劃建設鎮文化站和文化大院,投資150余萬元,在后王溝村建起了建筑面積為1500平方米,集文化培訓、文化資源共享,圖書室、閱覽室、文藝排練、文化廣場于一體的綜合型文化大院,農家書屋也逐步在各村普及。
??? “強筋還需壯骨”,在打造了后王溝、西屯、張堤等一批文化龍頭村后,該鎮不斷抓好文體廣場建設,在時莊、靳莊、許堤、東屯等村建文化廣場,安置健身器材、籃球架等設施。朱官屯、趙官屯、侯堤等村的文化廣場也在積極籌備中。
??? “全鎮文化體系的不斷健全,縣里給了我們莫大的關懷和幫助,我們積極爭取縣里下發的音箱、圖書等文體設備,讓這些‘寶貝’為百姓造福,真正在群眾中發揮效能,給群眾帶來實惠。 ”該鎮鎮長白希彬說。目前,宋樓鎮已基本建立起了以鎮文化站為龍頭,文化大院、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為紐帶的公共文化設施服務體系,親民惠民的文化服務理念深入人心。
??? 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 堅持為群眾“送文化”的理念,把群眾愛看、愛聽的文化節目以喜聞樂見的形式送到百姓身邊,進一步倡樹新風、弘揚道德,發揮文化潤物無聲的作用。同時尊重群眾的創造性,匯集群眾智慧,營造人人參與的文化氛圍。該鎮宣傳文化一班人結合群眾需求,積極組織群眾開展圖書報刊閱覽等活動,涵蓋農村黨建、法律、農業科學技術等知識,利用“七一”、“十一”、“元宵”等節慶日組織各村文化人才舉辦文化進村、進敬老院、文化巡演等活動,積極協助上級宣傳文化主管部門開展廣場舞、書畫比賽、大合唱等文化活動,邀請省市劇團為群眾送去京劇、豫劇、雜技等經典節目,全年組織各類文化培訓活動10次,培訓150余人次。
??? 堅持文化引進來的同時,也要讓文化走出去獲得更多的掌聲。去年共組織文化團隊和個人到縣演出10余場。去年10月份,縣電視臺舉辦的鄃城民生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成立60周年文藝晚會,共11個節目,而我鎮組織推選的3個節目全部入選,充分展示了宋樓鎮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底蘊。
??? 文化活動的背后是文化人才的強力支撐。宋樓鎮文化底蘊深厚,文化人才輩出,堅持 “能人帶隊伍,隊伍出能人”的文化隊伍培育理念,積極組織全鎮戲劇、書法、廣場舞等文化骨干人才和文化愛好者到市縣進行文化培訓,不斷提升文化人才的素質能力。全鎮現有文體團隊36個,農村群眾文化輔導員、文化骨干50人,積極組建秧歌、小調、太極拳、劍術、廣場舞等富有特色的村民業余活動團隊,團隊規模達到600人。“德州市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花落宋樓,宋樓鎮的文化名片在德州有了一席之地,成為全鎮文化領域的大喜事,廣大干部群眾無不紛紛轉告。
??? 近年來,宋樓鎮立足鎮情,面對廣大干部群眾對文化的強烈需求,積極打造文化基地,發掘文化資源,培育文化人才,實行“文化藝術+人才推動+基地建設”的多元推動模式,使一個個文化資源得到利用,最大限度的發揮了文化優勢。
??? 文化也是一種發展資源,文化藝術是對文化資源的“經典匯聚”,文化藝術才能成為發展起來的“文化品牌”。宋樓鎮依托文化優勢,以“人才興藝術,藝術促人才,藝術興產業”的發展理念,建立豐富了集書畫創作、曲藝雜談、藝術制作等各種特色藝術形式,在這個基礎上帶動起來的飲食、家俱等許多產業中就包含著豐富的藝術內涵。例如,古典家具制作、宋樓火燒等都承載著藝術魅力。目前,僅古典家俱一項,全鎮就有經營業戶40余家,從業人員1000多人,年產值達到兩億元。
??? 同時,大力挖掘整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清朝中葉就已遠近文明的“宋樓火燒”也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美食特色占有了一席之地,近年來被評為“山東省名小吃”、“德州名小吃”等稱號,還被入選“到山東最想品嘗的100種美食”。圍繞“宋樓火燒”也衍生出了諸如八寶火燒、驢肉火燒、燜火燒等著名小吃。“三奇”傳說、五龍堂、古尼冢、玲瓏寶塔等膾炙人口的民間歷史傳說也得到收集整理。靳莊五龍碑、許堤古槐等古跡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正在積極申報省級文化遺產。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宋樓鎮這一方沃土上,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因子,全鎮人民熱愛文化,熱愛生活,抓住文化發展新機遇,用勤勞智慧的雙手把 “文化品牌”繼續放大,賦予它新內涵、新氣象。
□ 田安東
(作者: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