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習俗多
□杜學峰
夏至,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而且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官方自古就有祭祀地神之俗,在民間也有很多習俗。
從周代起,在夏至日已經有了祭神儀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視作“國之大典”。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祇,皆用樂舞。 ”“地祇”即地神,周代時,每年夏至之日在國都北郊水澤之中的方丘上舉行祭祀大典。明清時期,夏至前兩個月,內務府就開始維修齋宮。夏至前25天,太常寺開始集中辦公,籌備祭祀有關事宜。夏至前3日,皇帝到太廟告請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辦公事。
在民間,婦女們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遼史·禮志》記載:“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 ”彩扇用來納涼,香囊可除汗臭,粉脂涂抹身體,防生痱子。在朝廷,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宋代《文昌雜錄》里記載,宋代官員從夏至這天開始要放假3天,讓百官回家休息。而宮廷中,夏至這天御廚制作一種夏至餛飩,供皇帝、妃嬪食用。
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說,夏至這天,北方人多吃面,打鹵面、炸醬面、紅燒肉面、牛肉面、雞蛋面等,有些地方還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江南也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夏至人們還大秀涼菜、生菜,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于因寒涼而損害健康。江南有“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的諺語,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我國農歷中“九”是習慣用的雜節,“夏九九歌謠”形象地道出了夏至后的天氣變化,生動地反映了日期與物候的關系。“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81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夏九九歌謠”最早是南宋人陸泳在《吳下田家志》中記載的,后來被人發現。此歌謠用松煙墨書寫在湖北省老河口的一座禹王廟正殿的榆木大梁上。歌謠云:“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柜拿棉衣。 ”近年來,一些網友在網上發布了自己撰寫的當代“夏九九歌謠”,將一些新生事物寫入其中,也頗為有趣。如:“一九、二九溫升高,搖扇風扇開空調;三九溫高濕度大,沖涼洗澡來消夏;四九炎熱冠全年,打開風扇汗不斷;五九烈日當頭照,無處躲來無處逃;六九時節過立秋,清晨夜晚涼颼颼;七九炎熱將結束,夜間睡覺防涼肚;八九到來天更涼,男女老幼加衣裳;九九時節過白露,過冬衣被早打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