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集團生產車間
6月3日,中國農科院小麥綠色增產綜合技術模式示范現場會在武城縣召開,這是今年該縣加強與科研院所對接,提升科技創新與應用合力的新成果。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項重大戰略機遇,許多地方都在積極對接。我們不盲目跟風,放大自身優勢,提高對接的針對性、有效性,以此實現相互融入、協同發展。 ”該縣負責同志介紹說。
挖掘“武商”資源,實施“三回”工程
6月2日,在水星集團精密機械制造項目車間,生產設備滿負荷運轉。“我們這個項目僅用4個月就竣工生產,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稅收過千萬元。 ”作為在京“武商”的該集團董事長矯東平自豪地說。
武城縣以京津冀 “武商”為對接突破口,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實施了以“人才回歸、資金回流、創業回鄉”為主要內容的“三回”工程,營造良好環境的前提下,動員、吸引在外武城籍老板回鄉創業。作為北京武城商會會長,北京東源設備安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海東高興地說:“北京武城商會的成立讓在京‘武商’更加團結,勁兒往一處使。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揮厚德武商精神,積極回報家鄉。 ”
在武城,已初步形成了 “以商會聚武商、以政策引武商、以武商招外商”的局面。去年以來,吸納“武商”投資80多億元,有30個武商項目落戶,“武商經濟”成為助力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
掛大聯強,借力推動“二次創業”
日前,央企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向武城縣派森科技有限公司注資30億元,建設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生產基地,使這個生產汽車啟動蓄電池的民營企業迅速壯大,跨入全國一流新能源電池制造商行列。
通過合作對接,把競爭對手變成合作伙伴,得到的不僅是央企、名企雄厚的資金支持,還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在武城,像派森科技這樣,通過掛大聯強實現轉型升級的企業達30家。
面對中小企業眾多的現狀,武城縣將37家央企強企、79家大型民企、493家全國工商聯執委企業、271家對接京津冀區域的強企名企名單細化分工至各鎮街、產業招商組及相關責任部門,制定完善對接京津冀區域產業轉移工作實施方案。同時引導鼓勵民營企業主動走出去,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對接,以產權引資金,以存量擴增量,以市場換技術,以發展引人才,通過合作對接把競爭對手變成合作伙伴,讓更多中小企業通過參股、入股、買斷等形式掛大靠強,發展成為對整個縣域經濟具有較強拉動和支撐作用的龍頭企業,實現規模實力的裂變擴張。
通過積極對接中糧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東方園林等央企、強企,古貝春集團、派森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實現了“二次創業”。
延鏈招商,特色平臺產生聚變效應
6月4日,位于復合材料產業基地內的科萊集團一派繁忙的生產場景。作為全國最大的玻璃鋼及新材料生產基地,復合材料產業基地內有1200余家生產加工企業,實現了從簡單的中央空調外設到核心技術主機制造的全產業鏈生產。
像中央空調產業一樣,全產業鏈生產是傳統產業保持生命力的內在需求。為此,武城縣抓住在京津冀、環渤海等重點區域,進行針對性產業招商,促進產業平臺提檔升級,產生聚變效應。
園區是產業做大、企業做強的主戰場,武城縣在縣鎮之間全部實現公路相通的基礎上,大力實施 “鎮鎮通”天然氣工程,集中力量抓好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等四大產業基地和鄉鎮特色產業園區建設,走出了以 “產業項目—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為路徑的產業發展壯大之路。目前,武城縣開發區入園規模以上企業達 120余家,魯權屯鎮形成運河沿岸獨特的經濟虹吸區,市南經濟開發區入園企業達22家,正在成為服務德州主城區的 “衛星城”。
成果展示
●去年以來,吸納“武商”投資80多億元,引入30個“武商”項目落戶
●集中力量抓好四大產業基地建設,走出了以“產業項目—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為路徑的發展壯大之路
●通過與央企、強企合作,有30家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本報記者 楊德林 本報通訊員 王濤 吳華 王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