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節水賬貧地變良田
德州新聞網訊(馬俊良尹瑞楠)日前,在慶云縣徐園子鄉河谷舜田農場,土地改良后首季3000畝水稻喜獲豐收,經實地測產,畝均超750公斤。“多虧暗管排灌技術應用,過去的鹽堿地,如今既節水、又高產。”徐園子鄉柴家村黨支部書記魏德智說。
昔日鹽堿地,今日高產田,這一變化關鍵在水。慶云縣徐園子、嚴務、崔口3個鄉鎮,2萬多畝耕地,地堿水咸,土地貧瘠,因地勢低洼,澇災頻發。農戶采用地溝排堿排澇,溝渠越修越多,耕地成了“豆腐塊”,小麥、玉米年均畝產600公斤左右,產量相對較低。暗管排灌技術應用后,鹽隨水走,在有機肥加持下,地力增強,排澇能力提升,耕地質量提升0.5至1個等級。
改變源自改革。近年來,慶云深化農村土地改革,鼓勵村集體領辦合作社,聯合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規模化、特色化種植。中天印象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利濤介紹,他們與慶裕集團合作,成立河谷舜田現代農業公司,以800元/畝價格承包合作社土地,打破地塊界限,深耕旋平,按5‰坡度規劃大塊條田,地下1.2米左右順地勢鋪設集水暗管,4個方向有滲水孔和水位感應器,加裝防堵保護膜,條田下游建設蓄水池和強排水泵站,實現灌溉用水循環利用。
好水才能育好田。灌溉系統全部采用黃河水,當地下水位上升,觸發感應器,暗管啟動強排功能阻止鹽水上升,保護地表層。傳統稻田每畝一季用水在400至500立方米左右,采用暗管技術后,水滲入地下經暗管收集進入蓄水池,再經泵站抽回灌溉,反復循環使用,畝均用水在200至260立方米之間,一季可節約灌溉用水40%以上。目前,暗管技術在該縣已推廣種植作物6000畝,按照“稻麥兩季輪作”計算,年節水約240萬立方米。
“我們將進一步推廣暗管排灌技術應用,種植規模提升到2萬畝,選育優質稻麥種子,在慶云這片昔日鹽堿地上,種出優質稻米小麥,讓貧地變成良田。”于利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