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充分挖掘本土文藝人才,組建隊伍進村巡演——
46支鄰里藝術團激活鄉村文化
李淑冉劉國巖
“武城進入新時代,全縣人民笑開懷,新時代新思想,各種產業向上長……”10月24日,武城縣武城鎮馬言莊村聲樂藝術團正在村東頭的樹蔭下演出,71歲的村民邱振海帶來了山東快書《武城明天更美好》,語言詼諧,朗朗上口。演出還有戲曲、舞扇、歌曲等節目,群眾掌聲連連。“演出不僅聚集了十里八鄉的百姓,還吸引了夏津、平原等周邊縣市的群眾,觀眾多的時候能達上千人。”藝術團團長李宗軍自豪地說。
這樣的草根藝術團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演員是群眾身邊的人,演的也是群眾身邊的事。”李宗軍介紹,藝術團成立于2021年2月,演員都是周邊村里的文藝愛好者,平均年齡近60歲,吹拉彈唱樣樣精通,自編、自導、自演各種節目,黨的惠民政策、移風易俗等都是創作題材,有樂趣、接地氣、聚人氣。
該藝術團每逢農歷四、九大集的日子都在村里的樹蔭下舉辦文藝活動,所以又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樹蔭下的藝術團”。“夏天天氣炎熱,正好村內有片樹蔭空地方便乘涼,我們就把活動場地設在那里。”李宗軍介紹,1年多的時間,團員已從最初的3人發展為20多人,目前還在發展壯大。
借著藝術團演出的東風,武城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向村民普及健康知識、舉辦防詐騙活動等。休息間隙,宣講員曹春建還給群眾講紅色故事,將聲情并茂的宣講微講堂加進了舞臺中,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人心。
“村民對優秀文藝作品的渴望十分強烈,藝術團的出現剛好滿足他們的需求。”武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趙立軍表示,武城有優秀的本土文藝人才,他們按照群眾演、演群眾的原則,創新實施“政府搭臺、群眾唱戲”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新模式,選拔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本土文藝人才,組建鎮、村藝術團,各鎮街以片區為單位成立鄰里藝術團,以鎮街綜合文化站為依托成立鎮級藝術團,創作編排文藝節目,開展串門式村村巡演。
同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廣場、家庭站等,把現有鎮村文化場所作為鄰里藝術團活動和排練陣地,配備整套演出設備,推動基層文體“三有”建設——有固定場所、有穩定隊伍、定期有活動。目前,全縣已組建起46支、600余人的鄰里藝術團,每年開展各類文藝培訓、演出活動300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