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孟輝家中加工手捧花
□本報記者 徐冬曉本報通訊員 張博琳
冬青、月季、油菜花……點綴在房前屋后,小超市、手工坊、修理店、快遞站……展現著增收動能。近年來,慶云縣常家鎮各村因地制宜、因戶制宜,不斷探索庭院特色產業,促使“農家院”變身“增收院”。
“雖然庭院面積不大,但是制作手捧花已經足夠了,一年下來,我們的收益可不少。”在常家鎮大高村村民孟輝的庭院中,記者看到許多婦女正在制作手捧花。孟輝一邊制作手捧花,一邊介紹自己“庭院經濟”的發展情況。
孟輝自家的庭院約60平方米,招納的8位員工也都是本村的“手藝人”,雖然設備不夠先進,但是在這些“手藝人”的努力下,各式各樣的手捧花被生產出來并銷往全國各地。
“在常家鎮,像孟輝加工點一樣的‘庭院經濟’比比皆是,比如紀鋪村的加工坊、紀小楊村的點心鋪。村民將自己家的閑置院落變廢為寶,不僅自己的收入提高了,更帶動了周邊村民就近就業。”常家鎮經管站站長曹正興介紹道。目前,常家鎮發展“庭院經濟”549戶,解決村民就業700余人,年人均收入1.5萬元。
為促進村民增收,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常家鎮將“庭院經濟”作為有效抓手,深入摸排轄區“三類地”情況,不斷鼓勵群眾充分挖掘房前屋后閑置土地資源,盤活沉睡資產,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發展生產生活服務業、特色手工等,促進村民就地創業就業,擴展增收渠道,真正將“一方土地”變為“一片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