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區完善梯度培育體系,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工業經濟總量近八成來自民企
位于天衢新區的山東聚力焊接材料有限公司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路龍帥 攝
□本報記者 劉瀟 本報通訊員 周月冉 霍雷
“我們的產品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占我國同類產品出口額的10%左右。去年銷售額3.5億元,同比增長6.5%,目前訂單排到了下半年。”2月25日,位于德州天衢新區的英凱模金屬網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統松說。
作為省級專精特新和高新技術企業,英凱模深耕絲網行業多年,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如今形成了氫能行業用網、不銹鋼網、環氧網、金屬過濾器四大產品線,公司擁有亞洲最先進的環氧網生產線,研發出的核心產品環氧網,填補了國內高端環氧網空白,成長為國內行業龍頭、隱形冠軍。
從產業升級到動能轉換,從傳統制造業到新興產業,春節過后,天衢新區各行業的民營企業緊張忙碌、鉚足干勁,處處彰顯蓬勃發展的勢頭。數據顯示,全區民營企業共2.04萬戶。2023年,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0.85萬戶,增長46.95%,占全部新登記市場主體的99.64%。
3月1日,在海天機電風電塔筒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焊花飛濺,一個個大小不同的混塔模具生產裝備被有序擺放,工人們正細心地對它們進行焊接與打磨。“此裝備用于生產風電混塔的水泥塔筒部分,這是我們去年在風電領域的新突破,推向市場后,占去年全年營業額的67.3%。”德州海天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龐秋生說。
新突破何來?此前,公司核心團隊歷經3個月研發,攻克了上百項風電混塔生產裝備制造難題。用這種裝備打造的風電混塔,不僅具有一次成型、誤差小、造價低、穩定性好等諸多優點,還能生產出承受高度更高的風電塔產品,比傳統風電塔高50米以上。“在傳統建筑裝備遇冷之后,公司積極轉型,除了風電領域裝備的研發生產,還在市政裝配、路橋裝配、水利裝配3個新領域發力。目前,公司的裝配式風電塔筒管片生產線和智慧箱梁生產線位居國內第二。”在龐秋生看來,成績與強大的科研能力密不可分,這也是公司永續發展的動力。“我們引入外籍專家,組成研發團,積極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連續多年研發投入占比4.8%以上,去年公司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5%,最新訂單已排至3月。”龐秋生說。
為讓民營企業放開手腳、輕裝上陣,專心致志搞發展,天衢新區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提振發展信心,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計劃,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高新技術企業“獨擋一面”的發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7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263家,它們生成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超50%來自民企。
同時,發揮孵化載體科技型企業培育主陣地作用,引導孵化載體圍繞民營企業成長需求,大力提升運營質量和專業化水平。作為我市最早一批搭建孵化載體的縣市區,天衢新區省級以上孵化載體數量、面積及在孵企業連續多年保持全市第一。強化民營創新平臺建設,緊緊圍繞主導產業謀劃平臺建設,集聚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服務民營企業創新,目前,全區形成省市區平臺梯隊分布之勢,建成科創平臺118家,包括國家級1家、省級17家、市級100家。
時下,“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雙向奔赴,民營企業發展環境越來越好,民營經濟總量規模持續擴大:規上工業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區78.67%以上的工業經濟總量,85%以上的稅收,73%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就業,87.8%以上的企業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