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優,村民富,吸引項目多,集體收入有保障——
袁橋村:繪就和美幸福新畫卷
袁橋村已融入城市發展。記者 路龍帥 攝
村民邱振生介紹村莊發展史
很多企業選擇在袁橋村建廠發展
□本報記者 張明昭 本報通訊員 朱玉佩
“如今不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村集體每年有分紅,老年人還能享受到諸多福利,現在的生活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3月6日,在袁橋村史館,74歲的村民邱振生說。
袁橋村從一個普通的農耕小村,到如今的全國文明村,村民居住環境不但得到大改善,村集體經濟也實現了快速發展。
一座橋見證村莊變遷
袁橋村位于天衢新區袁橋鎮,據《袁橋村志》記載,村子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洪武至永樂年間,一戶袁姓人家來此首居建村,以姓氏取名袁家莊。后因村中建有庵院,袁家莊又稱袁家庵。
因村西有條鬲減河(現減河),阻隔兩岸交通,為方便村民過河進城。1928年,村民捐款捐物建橋,用石頭砌成橋墩,上面架上木梁、鋪上木板,修了一個長30米、寬5米的七孔石木橋,這也是連通該村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其中村民袁開明捐錢最多,故橋取名袁家橋,村名也隨之改為袁家橋,后簡稱袁橋,并沿用至今。
從此,袁橋村就和橋結下了不解之緣。1957年,老橋因年久失修,村里又建了一座長120米、寬6米的木制橋。“那時過橋主要是進城換糧食,1斤麥子能換1.2斤玉米面。”邱振生回憶說。
1972年,在陵縣黨委政府主導下(當時袁橋村歸陵縣管轄),上海第一機床廠出資在木橋南50米處建了一座長330米、寬8米的混凝土橋,橋中間建有五孔蓄水閘,既增加了河道調蓄水功能,又提高了橋梁通行能力。
1999年,在原來木橋位置重新修建了長360米、寬20米的九孔橋,稱為三八路減河大橋。2008年,東方紅路向東延伸,在減河上又修建了東方紅路減河大橋。2014年10月,天衢路減河大橋通車。這幾座大橋的建成進一步密切了袁橋村與市中心的聯系。
自建村以來,減河就與袁橋村相伴,涓涓河水滋養著袁橋這片土地。如今,減河濕地公園已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村民生活在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公園東岸,正奮力繪就和美幸福新畫卷。
老支書留下共富好傳統
說起袁橋村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到老支書邱玉增。1954年,邱玉增開始擔任袁橋村黨支部書記,在他帶領下,村里通了電,家家戶戶用上了電燈照明;修建了全鎮第一個電灌站,村里1000多畝糧田得到灌溉;成立了林業隊,幾百畝果園實行統一施肥、噴藥、修剪,集體年收入達到十幾萬元。
1974年,邱玉增帶領村民搞起了修車鋪、飯店、旅館等村辦副業,為發展集體經濟奠定了基礎。1980年,袁橋村通上了自來水,結束了祖祖輩輩擔水吃的歷史。從1982年開始,該村每年為6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生活補助,一直延續至今。
1986年,邱玉增退休,陵縣人民政府為他頒發了終身享受村黨支部書記待遇的證書,這是對他多年兢兢業業工作的肯定。
退休后,閑不住的邱玉增養鴿子、養甲魚,種花、種果樹,自食其力,從不向組織伸手。在他言傳身教下,子女都誠實做人,勤懇做事,從不搞特殊。
“老支書邱玉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要繼承老支書全心全意勤政愛民、克己奉公的好傳統,努力讓全村人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袁橋村黨支部書記邱金州說。
村民變股東,年年有分紅
1998年,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啟動建設,為袁橋村經濟騰飛帶來重大機遇。由于資源優勢明顯,很多招引項目選擇在袁橋村落地發展。同時,村里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成了股東,每年都有分紅。
項目帶來了發展后勁,促使袁橋村干部群眾進一步樹立謀長遠發展理念,真正實現了從村民到市民的轉變。
村民李會在離家不遠的越海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她說:“原來四處打零工,收入不穩定,如今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與李會不同,村民邱金嶺一家選擇了自主創業,在社區門口開了一家烘焙店,年收入10萬余元。
以前袁橋村有一個集貿市場,舊村改造后,村“兩委”轉變工作思路,發揮市場優勢,升級硬件設施,科學規劃攤位,提高服務質量,通過收取攤位管理費和沿街門市租金增加集體收入,2023年達630萬元。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袁橋村利用集體收入完善基礎設施,建浴池免費向村民開放,每年免費為55歲以上村民體檢。
2009年,袁橋村拉開了建設新農村的序幕,25棟居民樓拔地而起。2011年春節,村民告別世代居住的平房,全部搬進水、電、暖、氣齊全的新樓房,成為全鎮第一個集體上樓的村莊。2020年,袁橋村獲評全國文明村。
“我們將繼續完善管理機制,把文化、教育、醫保、養老、福利等各項事業推向更高臺階,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讓袁橋村環境更宜人、風光更秀麗、百姓更富裕。”邱金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