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記者王岳琪通訊員李帥帥)7月8日,趙官鎮種糧大戶李振一大早就把小麥拉到了趙官鎮糧食服務中心進行售賣。“我今年種了700多畝小麥,除了賣給糧倉的這25萬斤,剩下50多萬斤也準備儲存到這里。這里的設備先進,不怕雨淋、蟲鼠害,等到行情好的時候再出售,省心又省力。”李振表示。
眼下正是夏糧收購的關鍵期,齊河依托6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16處糧食服務中心,強化科技支撐,為農戶提供產后“一條龍”服務,解決農戶“曬糧難、儲糧難、銷售難”等問題,確保顆粒歸倉。
在魯糧集團山東齊河國家糧食儲備庫,借助“慧管糧”智慧化管理系統,56個平房倉均達到糧情測控、儲糧機械通風、磷化氫環流熏蒸等技術全覆蓋,實現科學儲糧、綠色儲糧、智能儲糧。“每個糧倉鋪設了300個傳感器,糧情監測系統可以24小時實時對溫度、濕度、蟲情等糧情變化趨勢進行檢測,并進行智能預警,提高了運營效率和管控力度。”魯糧集團齊河糧庫副總經理吳桂果介紹。
在這里,一款被稱為“小黃牛”的機器人,正在逐步成為糧倉里的“新管家”。機器人安裝了攝像頭,可以自動識別巡查路線。在鋪有走道板的糧面上不但能前行、倒行,還能360度大旋轉。機器人內部設有傳感器,能與智能糧食管理平臺對接。保管員可在聯網的系統中,實時查看機器人所到之處的影像及溫濕度、磷化氫濃度等數據。如果遇到糧情異常等特殊情況,機器人會自動報警,保管員可以第一時間得知異常點,并進行針對性處理。
齊河加快推廣智能、安全、綠色的儲糧技術。由國有企業齊源集團投資5億元,在15個鄉鎮建設16處糧食服務中心,配套建設5000噸智能化恒溫糧倉38座,總倉容達19萬噸,通過應用“物聯網+智能化”儲糧技術,實現糧食庫存低溫、低氧、低能耗。與此同時,齊河持續加大對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的投入,為企業搭建卸糧平臺,配置液壓翻板、輸送機、篩選機等配套清理干燥設備,提升全縣糧食收儲能力。重視民營企業糧倉配置,整合全縣各糧食經營主體的倉儲設施為農戶提供產后服務,不斷提升全縣烘干倉儲設施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