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家村秧歌隊演出
□孔軍 谷顏卿
陵城區谷家村位于鄭家寨鎮政府駐地西南6公里處。該村有谷、馬、高、馮、趙、楊、張7個姓氏,居民百余戶,約400余人,均為回族。相傳,該村谷姓始遷祖(名失考)是明初名將谷振遠的后人,于明朝永樂年間,由應天府上元縣二郎(龍)崗(今南京雨花區的雨花臺東崗)遷此安居。
谷家村的特色秧歌始創于1920年,由谷家村清末秀才谷有年提倡、群眾集資籌辦起來的,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后,在土改運動、抗美援朝以及貫徹婚姻法等宣傳工作中,配合當時形勢自編自演節目,有力地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開展,也使谷家秧歌名聲遠揚。谷家村特色秧歌講究唱功,邊演邊唱,調子多為自編的秧歌調,其唱詞有的是社會上流行的歌謠、俚語,更多的則是由本村“文化人”創作而成,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時代特色。
一般秧歌僅限于元宵節前后演出,谷家秧歌則凡吉慶節日、大喜之日及重大集會日都會演出。不僅在本村演出,也赴周圍十里八村去表演。谷家秧歌素以規模大、行當全、行頭出眾、內容獨特而遠近聞名。
演出時,由村里有聲望的人物在前帶領,鑼鼓開道;后有數十名精壯男子裝扮成各種人物,踩著高蹺、踏著鼓點依次行進;再后有數只“旱船”來回“劃”行;最后為男女數十人,根據角色的需要手持手絹、傘、棒、鼓、錢鞭等道具,身著各色古裝,在鑼鼓、嗩吶等吹打樂器的伴奏下盡情扭著秧歌。所到之處,鞭炮齊鳴,觀者云集,鼓樂聲夾雜著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高蹺、旱船、秧歌表演完,還有壓軸的“唱”這一環節。此時高蹺隊、秧歌隊等都退到四周,讓出中間空場。打鼓板的、抱弦琴的等拿著各自樂器,提著小凳子入場,然后是“唱角”走到場子中央,或一人,或二三人不等,根據唱詞內容,扮成劇中人物邊演邊唱。其唱調多為秧歌調,也有河北梆子、柳琴、呂劇等調。
唱詞皆由本村“文化人”自創,加上本村愛好文藝的群眾幫著湊句,最后合成小戲劇。其詞句特點半文半白,通俗易懂,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是真正的百姓文藝。其內容大多是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或形勢編出來的,反映了群眾的意愿,很有時代特色。為了增添喜樂氣氛,有時也摻雜些許逗笑的成分。
現保留最早的唱詞是民國時期反映軍閥混戰的:“眾位老少你聽我言,細聽我表表民國十七年。馮玉祥把守德州城,吳佩孚鎮守在四川。外三省坐下了張作霖,山東濟南有個張督辦。第五師過來打群仗,來到便占了千佛山。宗昌一看事不好,買洋油,要干草,一心要把濟南燒……”
谷家村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村莊。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遠近聞名的抗日民主政府的堡壘村。蕭華、關鋒、李玉池、回寶仁等八路軍領導干部先后在該村居住,領導開展抗日活動。1942年起,八路軍相繼在該村設立了糧庫、錢庫、印刷所、修械所等。為了保護抗日機關,谷家村群眾在村中秘密挖了6條地道。八路軍籌集的糧食大部分存放在谷家村,八路軍的傷病員也經常在谷家村養傷。1944年春,日偽軍到谷家村掃蕩,把全村的人集合起來,逼迫群眾說出八路軍的下落和藏的物資,拷打了10余人,但什么也沒有得到。
當時,在北方抗日戰場影響極大、十分流行的小調《勸偽軍》,就出自該村秧歌唱詞:“同胞們聽我勸金玉良言,近百年民族恨切記心間。‘九一八’日本兵侵占東北,蔣介石不抵抗引賊入關。盧溝橋炮聲響‘七七事變’,殺死的中國人尸骨成山。鬼子兵所到處人民遭難,天無路地無門逼上梁山。報國仇雪國恥抗日救國,反壓迫反侵略理所當然。關云長困曹營心卻思漢,花木蘭從過軍女中魁元;岳鵬舉抗金兵流芳百代,賊秦檜害忠良遺臭萬年。當偽軍怎么講三民主義?國民黨還自稱委曲求全。見日寇三鞠躬恬不知恥,到死后對不起地下祖先。你有理敢問問你們自己,為什么不要臉去當漢奸?大丈夫都應該精忠報國,頭可斷血可流不當漢奸。”
如今,谷家秧歌歷久彌新,許多二代、三代甚至四代的“秧歌迷”早已成為秧歌隊的骨干,而且傳承代不乏人。逢年過節,只要秧歌一辦,每到一村,大家互相寒暄、互致問候,臨走時互表謝意、互道珍重。谷家秧歌成為各村群眾之間聯絡感情的橋梁。
有學者研究表明,回族秧歌發源于清朝中期的河南項城縣(今項城市)南集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風格與漢族傳統秧歌有所區別,陵城區的谷家秧歌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回族秧歌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