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與創(chuàng)新的碰撞
“順我者亡,逆我者昌”。王金水先生認為,在書法學習中,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但一定要有所創(chuàng)新。亦步亦趨,不肯創(chuàng)新,只能成為古人的影子,而沒有自己的特性。把古人的書法精華取之所用,再創(chuàng)新自己的書風,就會大有裨益。
中國書畫院常務副院長稱他的字“好古敏求變化初”。所謂創(chuàng)新絕不是好高騖遠,肆意抒發(fā),而是在前期將各種書體、風格、流派了然于胸,積淀厚重的基礎后,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王金水先生一直在不停地學習,終有今天的成績。小時候,他寫字的興趣在同齡孩子中早已顯露。無論是課本中的字,還是墻壁上的宣傳字,報紙上的印刷字,都成了他臨摹的對象。艱苦的日子,擋不住他學習的熱情,無論吃飯,走路,滿腦子都是字的模樣,一有時間就一遍遍書寫練習。
王金水先生17歲時,招工來到濟南工作。一次小試,讓他脫穎而出。入單位時間不長,領導把他及新來的24名新學員喊到辦公室,要求每個人寫些字。 很多人寫的字不成樣子,唯獨他氣定神閑,泰然自若,寫出一手漂亮字。從此,他在新來的學員中名噪一時,被分到宣傳科,他游刃有余。
王金水先生是個好學的人。當初若安于現狀,憑著少年的一手好字也可以安度一生,就算不從事書法,穩(wěn)定的工作也會讓他衣食無憂。但他沒有止步不前,反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書法研習中,別人把空閑時間用于各類應酬,他卻把自己關在屋里苦練習字,無論酷暑嚴寒,不管春夏秋冬。無論從事何種崗位,從未改變。至今,他每天也要拿出幾個小時練習書法。對于他來說,習字和吃飯睡覺一般自然,不是刻意而為之。
王金水先生的創(chuàng)作之路,經歷了多位名師的指點。他認為,練習書法沒有捷徑,只有多寫多看多學多交流。他的書法歷程,不僅僅限于臨摹,還多次登門拜訪名師。多年來,一聽到那里有書法家寫的字別具一格,他就會前往學習。機緣巧合下,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王長水都和他有師徒之源。老師真切的講述了自己多年的臨池體會:要立足一個“我”字——清楚自己的靈性、天賦;學習一個“道”字——做人為先,作藝其后;提高一個“悟”字——悟性越高,進步越快;寫出一個“神”字——書貴入神,神采層生;追求一個“韻”字——神韻、氣韻、筋骨、節(jié)奏等等的最佳狀態(tài)。
王金水先生的作品中,篆書作品占了主要部分。甲骨文、金文是三千多年前中國較早的文字,在書壇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因字形結構和文字資料所限,甲骨文、金文歷來是書法家比較難攻的書體,且在書壇爭議較多,選擇此書體作為學書對象,就等于給自己增加了難度,但王金水卻依然選擇了篆書。他拜著名書法家王長水先生為師,得其親傳,系統(tǒng)掌握了甲骨文、金文的筆法、風格與書寫技巧。
但他又不拘泥所學,反而深思研究,反復揣摩,使心、手、意暢流合一,逐漸對甲骨文、金文書風的格調、線條的質感,以及章法布局有了更高的突破、創(chuàng)新。此時的歷史經典早已被他化為胸中丘壑,流淌到筆端的是他心境展示。這種流露、展示,讓他的作品更生動完美,更具有沖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