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每逢春節回家過年,除了看到鄉親們臉上洋溢的微笑,聽到彼此互相的祝福,也能感受到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言談話語透出對生活的自信。
沉寂二十年的鼓聲再響起
年二十九傍晚,放假回家。剛進村口就聽到鏗鏘有力熱情奔放的鑼鼓聲,心下生疑,咦,怎么會有鼓聲?
晚飯后,從不喜串門的父親一改往態,對我們說道:“我去敲鼓了。 ”
敲鼓?母親看出我的疑問,對我說,今年,咱村里有好幾個大隊都置辦了鑼鼓。閑著沒事都去敲鑼鼓去了。
帶著新奇,我也跟了出去。走出門,歡快鏗鏘的鑼鼓聲震耳欲聾,不到兩千人的村子好幾撥鑼鼓聲起伏歡悅,透著濃濃的年味。每一處,都能看到鄉親們甩開膀子,用力揮舞著,鄉親們聲聲附和,連連叫好。鄉親們輪番上陣,歡快地敲著,敲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十年前,敲鼓是我們村傳統的文娛項目。每到冬閑,鄉親們便會架起鑼鼓,用力敲打。但是,漸漸的聽不到鑼鼓聲,昔日鼓舞士氣的鑼鼓聲難覓蹤跡。如今,昔日鑼鼓聲緣何再響起?
看熱鬧的大爺、大叔們您一言我一句向我道出了答案。
“咱村現在有四五套鑼鼓家伙,年節里一早一晚的,人們架出來就敲一通。 ”
“沉寂20年的鑼鼓又敲起來了! 20年前,大家冬天閑著,沒事可干,除了站大街,就是敲鑼鼓。 ”
“后來鑼鼓聲沒了,無論男女都出去打工掙錢去了,都比著武地過日子,誰還有心思還敲鼓呀,”
“今年,有好幾個大隊都買了鑼鼓,進了臘月門全村都已經鑼鼓陣陣了。這還不都是日子好了嘛,不用像以前那樣拼命掙錢了。 ”
“現在空閑時間多了,上年紀的在家看孩子,年輕的每天開車上下班,下班回來他們看著孩子,我們這些老胳膊老腿干啥去,就出來敲鑼打鼓唄。 ”
鑼鼓,敲出了人們的精氣神!年初一,鄉親們也沒閑著。大紅扇子一甩,腰肢擺動,鑼鼓相伴,鄉親們舞起大秧歌,歡聲笑語過大年。
小轎車排滿街
初一,拜年。
前街后街,家家門前都停著嶄新的車輛。仿佛走進了車市:白色、紅色、黑色,現代、大眾、別克、啟辰,轎車、越野、商務,高、中、低檔應有盡有。鄉親們彼此問候寒暄,笑語陣陣。無論走到誰家門口,談論最多地就是,您家這車多少錢?臘月啥時提的車?
母親說,現在不買車就感覺低人一等了。誰家沒有一輛車呀?有的戶家兩輛、三輛都很正常。
真就這么回事!拜年路上,遇到本家大爺,問我,買車了嗎?見我搖頭,他說,我們這老農民都家家有車,你們上班掙工資的就更該有。我只能用“低碳環保”打掩護了。
春節期間,不論是回故鄉,還是途中穿村過街,各個村子里前街后街,寬綽的地方都停放著各種型號、各地牌號的轎車。早幾年,聽說村里誰買了車,都羨慕地不得了,不料想,五六年的時間,汽車成了尋常物開進普通百姓的家。
回娘家過年的女兒
今年不同往年,只有父母在家過年,我和老公,孩子回了娘家過年。像我這類情況的出嫁女回家過年,在我們村還有很多戶,大都是雙女戶,或者兄弟不在家,怕父母冷清,選擇回娘家過年。
今年,弟弟在山西的岳母家過年,本就冷清的家里只剩下父母和年僅5歲的小侄女。以往過年,就算我出嫁后,家里還有弟弟一家三口守著父母,弟弟陪父親一起守歲。大年三十的晚上,每次打電話問候父母,都能聽到電話那頭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笑聲。
想起結婚的第一年春節,母親指著我住過的臥室對弟弟說,這是您姐的住過的房間。聽到這話后,父親、弟弟都陷入沉默。那一年的春節一家人的心里都空落落的。年后,弟弟給我談起此事,我心里一陣酸楚。記得小時候,每到春節,父母會給我買紅色的頭花,做漂亮的衣服,最幸福的事莫過于,一家人站在院子里放煙花。父親負責點燃,我和弟弟在一邊歡樂的蹦著跳著,母親則滿臉笑意地看著我們。
年前,給公婆、老公商量,今年想回娘家過年。老人們很通情達理,都很支持我們的做法。婆婆說:“你兄弟不在家,你回娘家也是應該的,別讓您父母感到冷清。 ”老公更是支持,女兒聽說去姥娘家過年,一蹦三尺高。
今年最幸福的事情,莫過于陪父母過年,這也是我結婚后第一次陪父母過年。
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包餃子、看春晚、燃放煙花,其樂融融。
●本報記者 邢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