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填補國內空白
在郁郁蔥蔥的聊城大學東校區內,有一座四層小樓,門口矗立著“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標示牌。
不斷有國內外研究學者前來參觀,解說員熱情地講解南太平洋島國27個國家和地區的具體情況和中心正在進行的研究課題。
在聊大人眼中,作為建設研究中心的提議者、籌建者,劉法力是功臣。
2010年,經校黨委研究決定,劉法力從學生工作處處長、團委書記的位置上調任管理學院和馬列部黨總支書記,后任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黨總支書記。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是聊大設立最早的學科之一,有不少研究國內外歷史的史學家,擁有豐富管理經驗的劉法力成了該院的掌門人。他的到來,為這里注入了活力與生機,開創了學院新風。
在多年的工作交往中,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院長陳德正對劉法力的工作能力、道德人品十分認可。沒有經過太多語言交流,兩個人搭班子十分默契,在很多問題的看法上驚人的一致,整個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洋溢著和諧團結的氛圍。
2012年,劉法力在翻閱了中國史、世界史相關資料后,發現我國對南太平洋的眾多島國研究是空白,這一發現激起了學院歷史專家的興趣。經過幾個月的論證研討,院里決定成立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
“成立研究中心,并不是一個大學掛個牌子那么簡單。 ”劉法力回憶那段研討論證、赴教育部審批的情景深有感概。
“我們聊大雖然在省內是知名大學,但是放到全國去看,實力相對薄弱。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是個很大的宏觀命題,教育部收下資料,讓我們回來等消息。 ”劉法力奔波于中聯部與外交部,往返于北京、聊城兩地。 “無論教育部是否盡快批文,我們都要先干起來,畢竟這是有益于國家的研究。 ”劉法力認準了研究中心的可行性。審批報告得到中聯部、外交部有關領導、專家的認可,他立即安排人員對南太平洋島國的國家歷史資料進行匯總。
2012年9月,聊城大學在歷史文化學院“南太平洋島國研究所”的基礎上,依托與瓦努阿圖等南太島國駐華使館建立的多年合作關系,和在斐濟投資建廠的地方企業信發集團的支持,整合世界史、外國語、國際政治等全校相關學科資源,成立了“聊城大學南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中心以服務國家海洋戰略和外交大局為中心,在對南太平洋島國和地區整體研究的基礎上,重點考察與我國建交的斐濟等8個國家及與臺灣地區 “關系密切”的瑙魯等6個國家,深入探討其政情政制、對外關系、社會形態和歷史文化,為國家制定外交政策提供參考咨詢。
聊大為什么要建立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劉法力道出原委:太平洋島國地處全球東西、南北兩大戰略通道的交匯處,是大國爭奪的戰略要地,且自然資源豐富,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中國實現國家海洋戰略的重要性也日趨凸顯。然而,學術界研究卻相對薄弱。恰好,教育部提出關于國別和區域研究要“逐步擴大研究對象國的覆蓋范圍”的指示精神,聊大緊緊把握機遇,成立了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成立后,及時跟蹤最新動態,定期編印《太平洋島國研究通訊》,對涉及太平洋島國的重大現實問題進行前瞻性研究并提出對策建議;就太平洋島國與大國關系、政情輿情等問題撰寫年度咨詢報告;在學術隊伍、圖書資料、網站數據庫、科學研究、叢書編撰等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