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道,同樣是轉變理念,位于魯、冀交界處的武城縣依托特色產業,帶動了一批小城鎮崛起,實現了產業和城鎮的融合發展。
吳慶鵬是武城縣老城鎮的棉花收購大戶。眼下,雖然早已過了銷售旺季,但前來運送棉花的車輛依然絡繹不絕。吳慶鵬說,“老城的棉花來自全國各地,新疆、河北、濱州、湖北都有,武城的棉花現在是買全國、賣全國。”
買賣紅火,源自于當地對軟硬環境的打造。面對原來破爛不堪的市場,老城鎮用市場運作的辦法前后投資了近8億元,完善路網和配套設施,吸引了110多家收儲大戶在這里聚集,年加工量超過30萬噸。據武城縣老城鎮黨委書記王德星介紹,現在棉花企業最大的加工量在萬噸以上,納稅在700萬元左右,走了一個良性循環的道路,相互促進。
按照納稅與投資額的多少,老城鎮還采取優惠購房、實物獎勵等措施,吸引外地客商在鎮上安家立業。來自河北的王憲峰,就在這里安家落戶。他說,“依靠優惠政策,我在這里既能創業,又能顧家,對家庭有所照顧,總之,在這邊發展的很好。”
在老城鎮35000多常駐人口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外地客商。而在臨近的魯權屯鎮,依靠玻璃鋼、中央空調等特色產業,同樣成為人氣聚集經濟強鎮。武城縣魯權屯鎮工業辦主任王玉剛介紹,每天吸引了河北那邊4000多人往這邊來上班,很好地推動了我們這個產業的發展。
面對周邊省份對臨邊地區不斷出臺的優惠政策,武城縣也提出建設德州市鄰邊經濟先行區的建議并出臺了規劃。對此,德州市委常委、武城縣委書記張傳忠告訴記者,“臨邊經濟是‘虹吸經濟’,具有吸納生產要素的海綿效應和商品流通、產業輻射的泵壓效應。我縣大力發展臨邊經濟,吸引了大量人流、物流、資金流,進一步加快了城鎮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