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齊魯醫院德州醫院急救中心念好“快”“準”“強”三字訣——暢通生命救護“綠色通道”
齊魯醫院德州醫院中心院區急救中心外景。記者唐志梅攝
蘇春花(左)帶領團隊復盤演練過程
□記者滕璐 通訊員李夢嬌
“醫生,孩子吃東西噎住了怎么辦……”9月10日中午12點,齊魯醫院德州醫院中心院區急救中心電話里傳來焦急的求救聲。“請您保持冷靜,照我說的做!”急診科病區護士長劉帥在電話里指導來電人通過海姆立克法實施急救,最終成功。“噎住的患者有極大的窒息風險,往往等不到醫生到場施救,通過電話指導家屬實施急救是最佳應對方式。”急診科執行主任蘇春花說。
近期,醫院急救中心新增兩部急救電話,就是為了確保每一通來電都能被迅速接起,每一個生命信號都被全力捕捉,以最快的速度、最專業的態度,為患者搭建起一條通往健康的“綠色通道”。
快——時間就是生命搶救分秒必爭
“有兩名年輕人騎摩托車發生車禍,其中一名傷得比較重,請立即趕赴現場搶救。”一周前,齊魯醫院德州醫院中心院區急救中心接到了一通求助電話。1分鐘后,兩輛救護車載著4名醫護人員疾馳而出。行駛過程中,住院醫師胡永剛聯系了報警人員,詳細了解傷員情況。到達現場后,他又第一時間將患者情況反饋給了醫院:“一名傷者很重,已經昏迷,另一名傷者比較輕,需要立刻啟動復蘇區。”在救護車上,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止血包扎,與此同時,醫院組織肝膽外科、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的專家到急救中心等待,以便第一時間進行會診,同時通知血庫備血。
患者一到復蘇區,早已就位的醫護人員立即上前開展“包圍式”搶救,加壓輸血、吸氧、心電監護、止血……患者病情稍穩后,立刻被轉送到急診手術室。經過醫護人員的緊急搶救,患者轉危為安。“患者失血嚴重,再晚一會,就搶救不回來了。”蘇春花說,患者剛被送來時,家屬并未到場,醫院緊急開通了綠色通道,先治病后付費,為搶救爭取了更多時間。
時間就是生命,在急救中心體現得淋漓盡致。“急診專線電話響1聲就得接”“放下電話1分鐘內醫護人員就要跑步到達救護車上”……這些都是急救中心不成文的規定。“晚1分鐘,患者就有可能救不過來。”蘇春花說。快走、小跑成了醫護人員的工作常態。在他們心中,“黃金4分鐘”是始終要牢記和遵守的,因為患者心臟驟停4分鐘后,腦細胞就會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10分鐘以上,即使患者搶救過來,也可能腦死亡,成為植物人。
準——練就高超技術讓救治更高效
9月4日上午11點,一名“中毒”患者被緊急推進了急診搶救室。4名醫生、2名護士快速、熟練而有序地進行搶救——注意洗胃液的溫度、按劑量給藥、及時給予深靜脈置管等。30分鐘后,患者搶救成功。
“此次搶救,大家配合默契,尤其是在用藥劑量、時間上,把握得十分好。”蘇春花給予了點評。原來,這是急救中心組織的一次搶救中毒患者的模擬演練。
蘇春花在搶救中毒危重癥患者,特別是深靜脈置管、血液灌流等方面是一把好手,是這方面的專家。她經常帶領團隊成員進行搶救中毒患者的演練,讓他們在搶救時做到臨危不亂,實施高效搶救,提升救治能力和水平。
此外,對于急診常見病、多發病的搶救演練,也由相關專業能力強的醫生進行指導、帶教。“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準確診斷、精準用藥十分關鍵。”蘇春花說,如何讓醫護人員在緊急情況下做好這些,靠的就是豐富的實戰及多次的演練。
強——配備先進設備筑牢急救網絡
急救中心急救能力的提升,除了醫護人員練就過硬的本領外,設備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為了做好院前急救工作,急救中心配備了轉運呼吸機、氣管插管設備、心肺復蘇機、除顫儀、骨髓腔穿刺設備。“這些設備都是便攜式的,可以直接帶到急救車上使用,這樣就能將搶救關口前移,為救治患者爭取更多時間。”急診科副主任廉英明介紹,目前正計劃安裝5G智慧急救系統,患者在救護車上所做檢查的數據,能直接傳輸到醫院,真正實現了“上車即入院”的目的。
在搶救室,床旁超聲的加入,為醫生診斷病情增加了可視性聽診器。前段時間,中心院區急救中心接診了一位胸悶憋氣的患者,當時醫生考慮心衰的可能性比較大,明確診斷還需到影像科進一步完善檢查,但患者當時的情況不允許這樣做,床旁超聲成了必要的后備措施。借助床旁超聲明確診斷為雙側胸腔積液合并心衰,醫生立即為其進行了治療。“很多時候,猝死的患者是內臟出血還是心梗、腦梗等原因,醫生沒辦法一眼看出來,這就需要借助床旁超聲進一步排查,給予明確診斷。”廉英明說。
此外,中心院區急救中心還增加了介入手術室,對于急性心梗、咳血、消化道出血等患者,不出2分鐘,就可以直接從搶救室轉移到急診介入手術室實施手術。急診介入手術室緊鄰急診影像科,如有需要,影像科可移動CT也可直接通過軌道移動到急診介入手術室,為患者檢查提供便利。“我們將依托國內外先進的硬件設施和醫療設備,不斷優化急救流程,提升救治能力,為德州及周邊地區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蘇春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