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領到樓房鑰匙笑逐顏開
搬進樓房的村民在洗刷碗筷
基層聯系點:平原縣恩城鎮 為民謀福利,敢于“吃螃蟹” 平原恩城54戶農民住上保障房
記者 王志強 通訊員 吉鑫 王芳 淑紅 攝影報道
為農民開工建設保障房,在德州,平原縣恩城鎮敢于“吃螃蟹”。
恩城為什么要這樣做?原來,在社區建設中,有部分群眾因為家庭困難等原因,沒有能力住上新樓房,為了不落下一戶群眾,恩城鎮政府經過走訪調研和分析鎮財政實力,下決心拿出1000多萬元,開工建設了首批“農民保障房”,成為社區建設的“兜底工程”。
目前,108套保障性住房已經投入使用,首批54戶困難群眾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
做夢也沒想到的好事
恩城鎮大北關村民郭愛蓮做夢也沒有想到,年過八旬的她還能住進恩城鎮紅濱社區的樓房。
今年81歲的郭愛蓮,在保障性住房分配前獨自居住在子女的房屋內,以種地為生,年收入僅2000元左右,家庭比較困難。她高興地說,在村里張過榜、搖過號后,自己就分到了樓房。
恩城鎮黨委副書記朱福強介紹,經過村級推薦和鎮保障性住房管理小組審核,并通過在村級三次張榜無異議后,郭愛蓮通過兩次搖號,第一次搖出選擇順序后,第二次按照第一次的選擇順序號搖樓層號,搖到二單元一樓,2013年12月10日,郭愛蓮老人歡天喜地的正式搬進了保障房,水電暖設施齊全。“住在樓房感覺怎么樣?”一句簡單的問話,打開了老人的話匣:“哎呀,可好了!”老人開心地笑起來,雙手攤開使勁拍打著膝蓋,身體前傾,細說著住在這里的好處。“原來住在土坯房,一下雨就擔驚受怕,怕已經壞了一根檁條的房子塌了,那時候一下雨,村支書就在大喇叭里面喊,鎮上的干部好幾次上門幫俺找房子,像俺這樣的住戶就是重點關注對象。”老人說,原來住在透風漏氣的房子里生著爐子也不暖和,穿著厚厚的棉衣棉褲,還要蓋著被子,上面再壓上一層被子,這樓房里有地暖,厚棉衣、厚棉褲都舍掉了,礙手礙腳的,現在冬天蓋一層被子就暖和得不得了。
在去年冬天,不少村民和郭愛蓮一樣,搬進了有暖氣的樓房。不久前,恩城鎮西四街村民孔祥林也搬進樓房。他說,一輩子也沒想過,能夠住上樓房,“就像做了一個夢”。
農民“零負擔”住保障房
在社區建設中,絕大多數社區群眾能夠利用拆遷補償資金做到不拿錢或少拿錢住上新樓房,但也有少數群眾因為房屋破舊獲得的補償款很少,同時又因生活困難拿不起住樓差價。這部分居民的生活怎么辦?
為了圓這部分群眾安居夢,恩城鎮政府經過走訪調研和分析鎮財政實力,投資1000多萬元啟動了山東省第一個農民保障性住房項目,一期兩棟、108套、6480平方米的住房已順利建成通過驗收,并投入使用,樓房位于城區黃金地段,周圍緊鄰濱河公園、中心幼兒園、商業街等,交通便利,配套設施齊全。
2013年11月26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當天,恩城鎮舉行了保障性住房公開搖號分配儀式,54戶群眾成為第一批受益者。目前,這些群眾已經告別低矮破舊的危房,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
考慮到殘疾、老年困難群眾的生活實際,每個單元都設計安裝了電梯。入住以來,政府免收房屋租金,困難群眾只需要承擔水、電費,真正實現“零負擔”。
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實施細則
“近年來,恩城鎮堅持民生為本,社會事業共建共享,拿出更多的財政收入改善民生,騰出更多的精力關注民生,制定更多的政策惠及民生,讓廣大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恩城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崔俊凱介紹,為農民開工建設保障房,也是基于發展民生的需要。
舍得投入民生,還得有好方法。恩城鎮為農民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摸著石頭過河,參考省有關規定和《平原縣廉租住房實施細則》,探索出了《保障性住房分配實施細則》。
根據《細則》規定,在申報條件上,申請程序、退出機制上都有著詳細的規定。
在申報條件方面,把保障對象重點鎖定在拆遷戶當中的特困群眾,而且堅持獨生子女戶、軍烈屬、殘疾困難家庭、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優先;在申請程序方面,由農戶自愿提出申請,農村社區初步篩選,鎮政府審核組逐戶評審,公示無異議后簽訂協議;在退出管理方面,申請戶只擁有居住權,不允許轉租、出讓或由非申請戶居住,申請戶達到入住敬老院條件、年收入過萬元或子女具備贍養能力后,要自動退出。
目前,恩城鎮的第二批保障房正在抓緊籌劃分配方案,將進一步擴大保障覆蓋面,為更多的困難群眾解決“安居”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