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資數萬元資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連續25年開展公益講學、投身鄉村文化振興事業……沈仁強家庭是一個注重家風、家教、文化傳承的大家庭。他們共同努力,不僅幫助了很多孩子成才,而且通過傳播正能量,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為發展鄉村文明,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22年5月,全國婦聯授予齊河縣沈仁強家庭第十三屆全國五好家庭榮譽稱號。
孝老愛親,傳承好家風
沈仁強出生在晏北街道義和村,是齊河縣委黨校副校長、高級講師,他的妻子高文青在縣第三中學擔任歷史老師。平日里,他們無論工作有多忙碌,對家里老人的照顧卻從未打折。
沈仁強的祖母癱瘓6年,其間,沈仁強和妻子每天端屎端尿,幫助父母為祖母養老送終。2009年,沈仁強的母親腰椎滑脫,做腰部手術在床上躺了3個月;父親2018年得腦梗兩次住院,他們白天晚上輪流陪護;2019年暑假,沈仁強的岳母在齊魯醫院被診斷為肺癌。除了孝敬父母,沈仁強和妻子還幫助嬸嬸照顧患有20多年糖尿病的叔叔。
為了解除老人晚年的孤寂,他們在暑期用輪椅推著老人到各地旅游,由于老人行走不便,夫妻二人常常背著一百六十多斤的老人上下車。結婚28年來,沈仁強和妻子高文青在照顧老人、出錢出物等方面,為弟弟妹妹做出了榜樣。在他們的帶動下,全家形成了孝老愛親、團結互助的良好家風。
“我的父母雖然是農民,但我的成長離不開他們的教育。”沈仁強告訴記者,雖然他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但他們言傳身教,引導孩子們孝敬父母,尊敬長輩。他們用“第一碗飯必須端給老人”“見人要熱情打招呼”“倒水后壺嘴兒要沖著自己”等最基本的禮儀,給了孩子們最好的啟蒙。
扶貧扶志,義務講學25年
1993年,沈仁強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縣實驗中學擔任高中歷史教師。他發現,班上的座位總會時不時空出幾個。經過了解得知,很多學生因為家庭困難交不起學費而不得不輟學。于是,沈仁強夫妻二人商量后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積蓄了10年打算買新樓的3萬元錢拿出來,資助學生上學。
就這樣,他們先后資助了20多個學生,圓了他們的大學夢,而夫妻二人則繼續生活在簡陋的平房里。2005年底,當他們再要買房時,房價已經從5萬元漲到了12萬元,于是他們賣掉平房,東挪西借才湊齊,夫妻二人終于住進了嶄新的樓房。
“樓房可以暫時不買,孩子們的學業卻不能耽誤。”沈仁強表示,他從不后悔自己的決定,因為錯過一套房算不了什么,但錯過求學的年齡,孩子們就成不了才了。直到現在,夫妻二人還經常聯合社會力量,資助貧困群眾和學生,28年從沒間斷。
1997年,沈仁強向學校領導申請,在階梯教室和禮堂每周六為學生講“學習改變命運”的公益講座,這一講就是7年。2004年,沈仁強調入齊河縣委黨校工作,但他的義務講學之路從沒停止,從學校到機關,從機關到社區、鄉村,25年來,沈仁強為社會義務授課千余場,受眾數十萬人。“人活著就得奉獻,與其冒煙,不如燃燒。”沈仁強說。
興辦講堂,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讓老百姓生活得好,必須增強文化自信。”沈仁強認為,鄉村振興首先需要文化振興,“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為了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沈仁強全家積極牽線搭橋,為自己的老家義和村引進文化發展項目,請來禮儀和文化培訓專家精心設計村莊文化,幫助村里發展鄉村文明。
從2013年起,沈仁強幾乎每周都回老家講傳統文化課,領著大家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累計300多場。同時挖掘的“打夯小調”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村民的精神面貌變化很大,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級文明村。在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幫助下,加上全村人的共同努力,沈仁強的老家——晏北街道義和村,自2016年起就被評為省級文明村。
如今,沈仁強和他的家庭,繼續走在扶貧扶志,弘揚孝道文化的路上。“一個人改變,家庭才會改變,社會才會改變,只要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努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早日實現。”沈仁強說。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吳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