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梅
兒子今年27歲,正在一所老牌工科學校攻讀博士學位。我這里要寫的他的“功課”不是學語數外,也不是做實驗、寫論文,而是發面蒸饅頭。從四五歲的小男孩兒到20多歲的男子漢,這始終是他的必做功課。去年11月份,因為疫情,他比往年早一些回到家里。這兩個多月里,他包攬了發面蒸饅頭的活兒,而且還刷鍋洗碗。
兒子四五歲時,像其他孩子一樣,喜歡玩泥巴、捉迷藏……后來,每當我和面,他就在一邊好奇地看。給我要一個小面團玩。再后來,我就給他一點面粉和水,教他和面的方法。很快,他學會自己揉面團了。當他第一次把面揉成團的時候,歡快地叫喊起來。家里來客人時,我便向客人夸他會揉面蒸饅頭,這讓孩子分外高興。
曾經,兒子回農村和奶奶住了一段時間。左鄰右舍做面食是常事兒,所以這個小不點兒就養成了愛串門的習慣。要么去幫這家揉饅頭,要么幫那家去包餃子。有一次,我回老家看兒子,發現他沒在家。過了半小時,鄰居奶奶端著一碗餃子,領著他回來了。一見面就對我夸獎:“這孩子,忙活了一個多小時,搟面劑子,那小面團揉得可勻了,搟得還圓呢!”
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兒子一直在周末幫我做飯。我工作忙,只要交代給他,他會耐心地完成,特別高中階段,他發面、蒸饅頭的技術達到最佳水平,揉得面團光滑細膩,連面盆也潔凈如新。
一天,兒子和伙伴聊天,他問他們蒸饅頭了嗎?在伙伴們一片驚奇和笑聲中,他終于清楚了全班只有他一直從事這項勞動,而且一做就是十幾年。回家后他問:“老媽,為什么讓我學習這個活,別的男生都不做啊!您還一直夸我,讓我誤以為自己比其他人做得好,原來根本沒有男生做。天哪,我服了老媽您!”我對他說:“兒子,你可知道,過日子的煙火氣,食物的香氣,家人的和氣會讓一個人經受得起磨礪,在生活中有堅持、會微笑……”
一項本領,說不定在何時會閃光。考研面試中,兒子去中國海洋大學面試,在自我介紹中他說到自己會發面蒸饅頭。評委老師很驚喜,讓兒子從化學的角度對饅頭的原理進行了分析。那次面試,他特別高興,對蒸饅頭有了更深的體驗。
那一個個再平常不過的圓圓的饅頭,有著淡淡的光澤,散發著柔柔的清香。輕輕壓一下,會反彈、復原,依舊飽滿、光滑。20年的蒸饅頭過程,鍛煉了孩子的心性。兒子,一個普通的男孩,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專業換了又換,從礦業到材料再到化工,兒子不停地趕路,不停地學習,不停地適應改變。讀博做實驗,兒子開始并不適應,但進步很快。做實驗需要的素質之一是對細節的慎思。他說,一個把饅頭做出水平的男生,一定能把實驗做精細。
感謝那小小的饅頭,成就了兒子的學業和人生之路!